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在發現孩子被欺負時應教他這樣做,不要輕言「打回去」

在發現孩子被欺負時應教他這樣做,不要輕言「打回去」

在發現孩子被欺負時應教他這樣做,不要輕言「打回去」

孩子被欺負的問題往往困擾著每一個孩子的父母,每當孩子被弄髒、扯爛衣服,被抓破臉的時候,是父母最糾結的時候。看到孩子狼狽的樣子,各種憤怒、心疼都會湧上心頭,恨不能將欺負孩子的「小惡霸」抽筋剝皮、挫骨揚灰。

有脾氣暴躁的父母馬上就會帶著孩子找對方、找對方父母吵鬧、打罵一通收場,而更多的家長選擇了隱忍,並且會告訴孩子「躲遠一些」、「不和他玩」、「報告老師」等等。

在當前的教育中,大家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虧是福」的想法和做法,學校、老師、家長也都會告訴孩子:不能欺負其他同學!不能打人、不能罵人,不能......教給孩子很多的「不能」,同時還要讓孩子學會包容、禮讓、隱忍,卻往往忽略了教給孩子能怎麼做,尤其是面對欺負的時候能怎麼做。使得孩子在面對欺凌的時候總是選擇怯懦退讓,反而助長了部分欺凌他人的壞孩子的囂張氣焰,被欺負則也變成了家常便飯,久而久之,給孩子造成了很深的心理傷害。

在發現孩子被欺負時應教他這樣做,不要輕言「打回去」

而學校呢?雖然是不允許欺凌事件發生。可欺凌事件往往出現在一瞬間或比較隱秘的地方,給學校監管造成了不小的困難。而且在受到別人欺負的孩子向老師、學校反映情況時,又往往缺乏證據,容易被對方矢口否認,而且學校、老師也不能僅憑一面之詞就處理實施欺負者,到最後也只能不了了之,孩子也只能在一次次求償無果後選擇忍氣吞聲。

校外就更不用說,小巷中、角落裡都有可能成為孩子被欺負的場所,而且孩子被欺負後,同樣無法取得證據,勉強回家告訴家長卻又說不清原委,更不能將欺負了自己的孩子帶到家長面前,家長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只能將孩子描述的事件當成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之間的糾紛,進而批評教育自己孩子了事。這在孩子看來,住住向家長求助變成了自己單方面的自說自話,同時換來的也是家長對自己的一通批評教育,而相對欺負了自己的人卻逍遙法外。時間久了,孩子別無他法,依然只能默默選擇承受隱忍,當被問起衣服污漬和臉上抓痕的時候只好慌稱自己不小心磕的、碰的、摔的,這樣得來的責備起碼比說清事實輕得多。

因此,孩子不論是校內還是校外,在受到欺負以後很難被及時發現和得到幫助,承受和處理問題還得靠他自己。那麼,孩子在受到欺負的時候到底該怎麼辦?

在發現孩子被欺負時應教他這樣做,不要輕言「打回去」

去年有一位教授在節目中回答「孩子被其他同學欺負」的問題時,直接告訴家長:讓孩子打回去!他講得有一定的道理,孩子在學校內外被其他同學欺負,通常都是在老師、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能夠保護孩子的,只有他自己。那麼在這個時候,打回去是再正常不過的做法,而且可以稱作是正當防衛。

可我們有沒有想過,當孩子遇到實力差距很大的對手,抑或是一群孩子欺負自己,他還能否選擇「打回去」?動手會不會換來更多的欺凌和人身傷害。所以,「打回去」只適合對付與孩子旗鼓相當的對手,迂迴逃脫才是面對欺負保全自己的不二法門。

在發現孩子被欺負時應教他這樣做,不要輕言「打回去」

那麼,如何讓孩子面對欺負的時候迂迴逃脫呢?在這裡給家長們提供以下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第一,教會孩子不卑不亢,弄清對方意圖。孩子被欺負都是有原因的,要麼是在玩耍當中侵害了對方的利益,要麼孩子手中有對方想要的東西。那麼,家長們一定要教會孩子在面對欺負時,保持冷靜,不要慌張,先彬彬有禮、有分寸地和對方交流,弄清對方意圖,試圖用對話交流讓對方放棄欺負自己的念頭,通過對形式的預判再考慮下一步的動作。

第二,教會孩子適時脫身。如果通過對話不能讓對方放棄欺負自己的念頭,就一定讓孩子找機會逃跑,脫身之後再尋求老師、家長的幫助。

在發現孩子被欺負時應教他這樣做,不要輕言「打回去」

第三,教會孩子注意細節,留存被欺負的證據。讓孩子在受欺負之後,留意一些對方的住址、班級、名字、身高、長相等細節以及被欺負的原因、過程,不要急於抹去留在身上的痕迹,比如被撕扯的衣服、抓痕、腳印等,以便求助後能最大限度地懲處、追責對方,避免使對方覺得自己好欺負,進而使被欺負的事件多次發生。

第四,家長、老師們要留意孩子情緒變化和身體、衣物上的一些細節,以便於及時發現孩子受欺負的情況。同時,家長、老師們在孩子描述不清或抗拒表述的時候不要急於從孩子處摸清事實真相,而應多從側面了解孩子究竟遇到了什麼,然後寬容以待,有針對性地打開孩子心門,進一步開導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說出事情原委。切忌著急訓斥、苛責孩子,尤其是在發現造成被欺負還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之後,更要注意安撫孩子,適時講清道理,教會處理方法,避免孩子產生被拋棄、厭學、怯懦等極端情緒。

在發現孩子被欺負時應教他這樣做,不要輕言「打回去」

最後,我們每一個人除了給予孩子日常教育之外,還應通過點點滴滴讓孩子感到學校、老師、家長都是自己堅實的後盾,都是可以幫助他解決問題的,而不是一遇到問題就會換來批評、指責,讓孩子覺得孤立無援,只能用自己幼小的心靈獨自默默承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