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人在臨死前,為啥會出現「迴光返照」?科學的解釋來了

人在臨死前,為啥會出現「迴光返照」?科學的解釋來了

不知有沒有人經歷過「親人離世前的迴光返照」?

」(父親)臨去世那天,他突然變得很精神,自行起床、洗澡、理髮。跟我談了很多往事,以及他病重期間的思想。他感覺病好了,說再過幾天就要恢復打拳。豈料當晚就突然去世了。「——知乎匿名網友

」突然有一天他說肝不太疼了,要喝酒吃肉,那是真的胃口好,一兩白酒,半斤豬頭肉,因為是肝癌晚期,家裡人都知道是迴光返照。」——知乎網友擼貓達人

「最後一天爺爺清醒了,要求喝飲料。說實話我沒意識到是迴光返照,還很高興爺爺見好,爺爺喝了兩瓶之後開始發抖,父親見不好 就叫了救護車,到醫院不過兩個小時爺爺就去世了。」——知乎網友杜有益

人在臨死前,為啥會出現「迴光返照」?科學的解釋來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並不是每個人在臨終前都會有「迴光返照」這個現象出現,比如睡夢中駕鶴西去、突然猝死。

出現過「迴光返照」的一些病人的家人口述:

「好像整個人突然變得精神了」、「病像好了一樣」、「今天飯量竟然和沒生病前一樣了」、「眼睛有光、臉色跟正常人一樣」......

但是,除了極少部分的病人真的是好轉,大多數都只是個「短暫的驚喜」,家屬們最後都面臨著「噩耗」。


「迴光返照」到底是怎麼回事?

臨終病人出現「迴光返照」,就像日落一樣。

日落時,太陽光線的反射作用會讓天空變亮,時間不會很長,就突然暗了下來。

病人在臨終前,相比病中狀態,瞳孔略微縮小,臉色變得紅潤,昏迷的人突然有意識了,甚至意識突然變得很清楚(據有關人描述甚至能清楚地交代後事),不吃不喝的人突然吃東西......

人在臨死前,為啥會出現「迴光返照」?科學的解釋來了

這就是醫學臨床和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迴光返照」。

然而,有經驗的人會有自己的判斷,開始安排後事。沒經驗的人,還以為真是有「好轉」,有時心裡知道但會否認。

絕大多數,這是一種「好轉假象」。

  • 為什麼會出現「迴光返照」?

根據醫學研究(西醫),迴光返照主要是一種激素的作用,由腎上腺分泌。

聽名字都知道,腎上腺分泌的激素作用挺重要的。

腎上腺(腺體)按結構分為:皮質(分泌糖皮質激素、鹽皮質激素、少量性激素)、髓質。

了解它們的作用,你就能大概了解到迴光返照是怎麼回事了。

人在臨死前,為啥會出現「迴光返照」?科學的解釋來了

瀕臨死亡時,人的心肺功能衰弱、缺氧,「應激」反應刺激給大腦發出「求救」信號,大腦就會啟動「應急方案」。

除了腎上腺腺體的作用,人的細胞也有「能量應急供給」。

三磷酸腺苷,有著儲能、供能作用,「藏」在細胞里。

臨終前,三磷酸腺苷會迅速轉化為二磷酸腺苷,釋放儲存的能量,讓臨終的身體各部分獲得能量。

這些身體里的激素、細胞物質,在人臨終前,可能連醫生都沒辦法了,但它們還在為「挽救生命」進行著最後的努力,直到最終再無能無力。

所以,迴光返照的時間並不會太長,有時只是幾分鐘、幾十分鐘、幾小時,有時長也不過一、兩天。

等那些細胞物質和激素物質無法再作用(集中釋放)後,生命也就終結了。


人在臨終時,最好這樣做

等到「迴光返照」階段結束(有的沒有這個階段),人在死亡前就我們所看到的,是比較痛苦的。

1、喘氣困難。

如果在醫院,親人也不要再要求醫護人員給配合吸氧了,此時是徒勞,因為病人已經吸進的氣少、呼出的氣多(呼吸飢餓)。

建議做法:通風,打開窗戶或用風扇輕輕給點風。

2、身體漸漸變涼,皮膚冷濕。

總是有很多人嘗試給病人身上蓋被子衣物,你摸他的手涼涼的,其實他的機體是因為脫水,血液循環量已經很少了。

建議做法:不要試圖蓋一層厚厚的, 可以選擇很輕的薄點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確實一點重量讓此時的病人都會不堪負重。

人在臨死前,為啥會出現「迴光返照」?科學的解釋來了

3、發出「咳咳」的喉鳴聲,聽著讓人很難受。

臨終的人口腔周圍的肌肉變鬆弛,此時喉部和肺部都可能有分泌物,會隨著呼吸發出響聲(死亡咆哮聲)。別嘗試用吸痰器,不但不能成功還可能增加痛苦。

建議做法:枕頭要枕的高一點,讓病人儘可能側向躺著。

4、吞咽困難。

臨終前病人已經無法喝水、吃東西,這時不要再強喂,也不要藉助胃管。

建議做法:臨終之人一般不會感到餓,如果覺得唇乾可以用棉簽抹點水。

在生命結束最後的最後,聽覺是最後最後消失的感覺。你可以說一些讓病人安心的話,以便安詳地走。

臨終關懷,也是我們能為他們做的最後一件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醫生雜誌 的精彩文章:

男人怎麼樣做,女人才會「滿足」?這幾個點你不能漏
女生「下面」乾澀,難免「行事」不順!把握這3點,問題自然就沒有

TAG:家庭醫生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