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人是否虛偽,可以對照《道德經》中的三句識人術口訣

一個人是否虛偽,可以對照《道德經》中的三句識人術口訣

老子,春秋末期人,道教的創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一提起老子,人們馬上會想起他的著作《道德經》,這本書是其道家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文意深奧,包涵廣博,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也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不僅在中國深受歡迎,歷經數千年而不衰,而且也深受國外讀者喜歡,所以《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估計大家都會背誦《道德經》的開篇名句:「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但是能夠堅持讀完整本《道德經》的人並不多,畢竟這本古代哲學書籍太深奧了。

然而,《道德經》後面章節更加精彩,比如說,最後一章節第八十一章開局三句話便是老子最為經典的三條識人術。一個人是否虛偽,對照《道德經》中的這三句識人術口訣就可以了!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德經·第八十一章》

真實可信的言語不華美,華美的言語不可信。

大話誰都會說,但是能做好事情的人很少,所以我們不要光聽他人的一面冠冕堂皇之詞,輕信了他人。按照老子的說話,一個人越是說話說得漂亮,滿口諾言保證,實則是不可信的;反之,一個人說話老實憨厚,話不多,也不會說大話,則往往更值得信賴。

林逋《省心錄》:「輕諾者,信必寡;面譽者,背必非」,意思就說:輕易許諾他人的人,信用必定不是很好;當面誇你的人,背後一定說你的壞話。

莊子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因為君子「信言不美」,所以平淡言語之中方見真實;而小人「美言不信」,喜歡互相勾結,互相阿諛奉承,所以言語甜得像甜酒一樣,但這些漂亮話都是虛情假意。

人性具有兩面性,具體表現形式就是虛偽,會通過好言好語來迷惑他人。我們可以通過老子的這句話——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來大概判斷一個人是否虛偽,他的話是否可信。

2、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德經·第八十一章》

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不巧言善辯,巧言善辯的人不善良。

人之處,性本善,但後天環境會慢慢改變一個人的品性:有的人堅持善良,善愈善,積善成德;有的人,棄善從惡,喜歡投機取巧,巧言令色,變得虛情假意。

老子認為:那些善良忠厚的老實人,不會巧言善辯;而那些巧言善辯的人往往不怎麼善良。這和孔子所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相仿,都是告訴人們:那些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的人,仁愛之心很少,不是什麼善良之輩。

曾國藩也說:「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所以我們最好能夠早日去偽去巧,不做辯者,而做善者,做個「拙誠」之人,反而福氣多多!

我們可以通過老子的這句話——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來大概判斷一個人是否虛偽,此人是否心懷仁愛,是否心地善良。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德經·第八十一章》

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關於描述低調事物的俗語,比如說,「一桶水不響,半桶水叮噹響」、「飽滿的麥穗總低頭,枯萎的麥穗高仰臉 」等等。這些俗語都是告誡我們做人要低調,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懂得斂藏,越是能力一般的人越喜歡炫耀和嘚瑟。

老子也是結合大自然和人類的普遍現象,悟透了事物強與弱的這層關係,於是得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句慧語: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愛賣弄,喜歡炫耀賣弄的人往往沒有本事。

人們也根據生活實踐,總結出了與之相仿的俗語:「本事大的人,往往沒有脾氣;脾氣大的人,往往本事不大」。

一個人,越是博學多聞,越會感覺自身的渺小和無知,所以謙虛謹慎,低調為人;而一個人越是無知,越會表現得無所畏懼,剛知道一點知識就到處炫耀,好為人師。

所以說,我們可以通過老子的這句話——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來大概判斷一個人是否虛偽,是否有真才實學。

老子的思想充滿著哲學辯證法大智慧,值得我們仔細揣摩,細心品味。以上「老子」的三條識人術,更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朋友們,您覺得呢?

【琢磨君2019】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今日話題:

您還知道哪些經典識人術口訣呢?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發表您的看法!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琢磨君 的精彩文章:

一件西周青銅器,4行33字,破解了一個上古時期的重要疑案
氣量狹小的人,往往都會有這三個特徵

TAG:琢磨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