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散文: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文/蘇音

散文: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不記得有多少日子沒寫過信了,回了回神想到上一次寫信大概還是2000年時的事了,一位相交二十多年在珠海的朋友,他大病初癒,電話雖扯了幾回,可畢竟吝嗇隨著分鐘跳動而流逝的長話費,難以盡興,便約了信上談。其實那也算不上傳統意義的寫信,我是在電腦上用行楷打出來的,約二千餘字,也不是用郵寄。那朋友家中雖有電腦,可他是電腦盲,卻還備有電話傳真。我先掛電話讓他打開傳真機,再啟用電腦的傳真功能,連上線將信件傳了過去。因為操作不熟,撥了三、四次電話,算起話費來,足可以作五、六封信的郵資。倒是朋友他沒受「高科技」的累,正兒八經給我郵來了十頁稿紙的信,輕輕地把生活際遇和感知訴說。

前些日整理什物,竟翻出了塵封多年大小不等的幾捆信札來,部分是整理過的,將同一人的來信經篩選後歸併裝入一個或數個信封內;更多的只是按童年朋友、中學同學、好友、師長及其它等分類歸集罷,數量倒從沒數過,可少說也有三幾百封吧。

這一疊信來自廣州,《黃金時代》雜誌社,統一格式的小便箋,竟有十六封,有的一張紙上僅是廖廖幾句、點到為止;而有的卻是密密麻麻,寫滿了好幾頁。有些信的落款處,很正規地在簽名的同時,還蓋著橢圓形雜誌社政編室的「信稿專用章」,也有一些只署來信編輯的名字,它們的內容卻往往多於前者。展開信箋,往事歷歷猶還在眼前。

1983年,我在一家工廠當計件工,每天流水線上的繁忙讓人疲累、乏味,可不甘於混沌中的日子流逝,常用讀書來填充業餘的空虛。斷斷續續讀了些心理學方面的書,恰好當時好幾位朋友都在待業,我了解他們的無奈和彷徨,便結合自己的讀書感知,試著對他們的心態狀況及對行為的影響作了些表述,約一千多字的《待業青年心理特點與淺析》,草草寫在行線紙上,斗膽投寄給《黃金時代》。

散文: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這之前,雖也在報上填過幾次「豆腐塊」,卻並不知道投稿的有關事項,如要用格子稿紙譽寫等。大約十來天后,自己漸將這事淡忘之時,突然收到了編輯部的第一封來信,說:來稿初步確定採用,但原文未用格子稿紙,難以修改。請接信後即用格子紙抄好寄來,有必要也可再加修改。還對郵寄和收件方式作了說明。作為一個還未「上路」的新手,我自然有些受寵若驚了,忙將自己簡況和修改打算回復。很快又收到了該編輯的來信,既有熱情洋溢的鼓勵也對文章的修改提出好幾條中肯的意見。稿子經充實修訂後刊發在當年第七期雜誌上,這之前又收到「已發稿刊出」的來信通知,鼓勵繼續作些青年專題調查,並囑保持聯繫等。

這以後有一年多的時間,我沒有新稿,可通信並沒斷。其中好幾次是編輯主動來信,先是稿子刊發後的幾個月,來信告訴我,文章的反映不錯,收到了好些讀者的讀後來信;隨後寄來刊有讀者反響的雜誌;那年底又來信告知我,北京人民大學的內部刊物《心理學通訊》也收入了該文,還詢問我的近況。

通信中,我們說的並不限於稿件,也談到了工作、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到了1985年初,再次收到他們的約稿信。我先擬了一個較完整的提綱寄去請教,恰好原來聯繫的那位編輯要去學習,便交待了另一位編輯與我聯繫。這篇文章先後四易其稿,編輯談修改的信也有四封,有時一頁13×18CM見方的便箋上竟密密實實寫下了二百多個字,一連好幾頁。不久,在編輯的繼續鼓勵和支持下,我又寫成一篇《殘疾青年內心世界》,也為人大的刊物收入,還得到有關方面的肯定。過後不久,我參加了自學考試,且因生活、工作諸因素的變化,中斷了習作與投稿,可和雜誌社的兩位編輯還斷續通過一段時間信。

物換星移,世事更新。如今的通訊形式豐富多元,與過去相較不可同日而語,不少人擁有數種通聯方式,過去的年代漸行漸遠;在寫信的年代,常有一種那麼摯誠的情誼讓人感動。我真不知道在以後的年代裡,我們還能再有來鴻的驚喜嗎?

散文: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散文:清明節,心頭淚
散文:這麼近,那麼遠——紀念我的父親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