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投降派」的張昭,赤壁之戰之後,孫權為何不怪罪他

「投降派」的張昭,赤壁之戰之後,孫權為何不怪罪他

「投降派」的張昭,赤壁之戰之後,孫權為何不怪罪他?

赤壁之戰,是一場奠定三足鼎立形式的戰爭。無論對魏蜀吳哪一方,都具有深遠的影響:魏國從此只能雄霸北方,東吳勢力如日中天,蜀漢也乘機崛起。這裡面最大的得益者,當屬東吳孫權。可以說,沒有赤壁之戰的勝利,孫權的東吳可能岌岌可危。

可是,這麼一場事關家國存亡的戰役前夜,東吳從孫權以下,君臣出現了「戰」和「降」兩種主張。主張投降的一方,其代表人物還是大名鼎鼎的「張昭」。

我們別小看這張昭,雖然沒有周瑜陸遜等幾大都督的名望,其實,在東吳國內,其聲譽是非常之高的。所以才有孫策臨終前對孫權的交代: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可見其在東吳的地位。

按說,赤壁之戰的勝利,無異於給了張昭狠狠的一記耳光。你不是要投降嗎?現在勝利了,你這「投降派」如何自處?按照我國歷代來的慣例,主降派的下場大多是非常凄涼的,可張昭卻不然。赤壁之戰的勝利,似乎絲毫不損他在東吳的地位,也絲毫未減他在孫權眼裡的分量,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有如下幾點原因:

1、張昭之所以主張投降,並非貪圖個人榮譽,而是以東吳社稷為本:

張昭主張求和,並非是無條件的投降。從當時的實際形勢分析,張昭的結論並沒有多少水分:首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南下,正是名正言順,張昭作為「漢室」舊臣,有心促成漢室一統,也是無可厚非之議;

其次,既然是孫權提議大家討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正是為人臣子應盡的義務,能不計較個人榮辱,大膽提出這樣一個建議,其實是需要巨大的魄力的;

第三,從當時的勢力對比,東吳區區幾萬人馬,和曹操號稱的83萬大軍對比,的確是「以卵擊石」,此時議和,也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緩兵之計。

此三點,是誰也繞不過去的大山。所以,即使張昭提議投降,其出發點還是為了東吳孫家的勢力著想,並不是貪圖曹操的高官厚祿,所以,他提出投降,不能成為被指責的原因;

2、張昭是孫策指定的「輔弼大臣」:

孫策英年早逝,臨終前對年幼的孫權說「外事不決溫州與,內事不決問張昭」,甚至不惜交代周瑜,如果孫權不成氣候,可以「取而代之」。這樣的輔弼大臣,自然是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權利。赤壁之戰前,天下形勢確實是對東吳不利的。張昭提出有條件投降,正是一個輔弼大臣應該盡到的職責,也不能成為其受責的原因;

3、張昭對孫權有「扶助」之恩:

請注意,這裡是「扶助」不是「輔助」,如果是輔助,那終究只是一個參謀的作用,扶助則是「以強扶弱」。要知道孫策去世、孫權接位時才18歲,既沒有多少功績,更沒有多少名望,當時的東吳上下對他其實是深表懷疑的。

正是張昭和周瑜不符孫策所託,力排眾議,硬是把一個年方弱冠的孫權扶上了東吳大王的寶座。這可是一份天大的恩德啊。要知道,張昭可是孫策濕氣的「長史」兼「撫軍中郎將」,也算是文武雙全的人,如果稍有二心,自己取而代之難以做到,要把孫權換下去還真有可能。於是,從個人恩怨上,孫權也不會因為張昭提議投降而怪罪。

4、張昭一貫敢於直言極諫,孫權也多數採納:

即使赤壁之戰發生之後,張昭並沒有因為自己的主張被否而心存芥蒂,能以大局為重,虛心接受周瑜「求戰」的決策。既然孫權已經決定放手一搏,張昭立即以孫權的立場考慮問題,為赤壁之戰出謀劃策,例如著名的「群雄會」,諸葛亮的主要對手不就是張昭嗎?

赤壁之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張昭「身正不怕影子斜」,還是堅持一貫的直言進諫之風。孫權打獵幾乎被老虎咬傷,只有張昭敢說他「不成體統」,孫權喝醉酒,吧酒灑到了別人身上,張昭就干說他「有損國君形象」,最出名的莫過於孫權想聯合公孫淵,張昭反對無效,竟然要和孫權斷絕關係,這要是換了別人,孫權能容忍?就是張昭,硬是讓孫權親自上門「耍賴」才勉強和解。

5、張昭的聲望不局限在東吳,還遠播全國,包括曹魏和蜀漢:

別以為張昭就是東吳的張昭,其實他早年就和王朗、趙昱齊名。後來才南下東吳為孫策啟用。後來孫權想曹魏稱臣,派了大兒子孫登和張昭作人質,曹魏一開始不相信,就是因為張昭也在其列才接受這個條件的。曹魏派出的封王使者邢貞,來到東吳也是目中無人,東吳無人敢於出聲,唯有張昭一出面,邢貞嚇得立馬謙虛起來,凡此等等,都說明張昭在全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即使退一萬步孫權想要處理他,也得掂量掂量。

綜合以上,赤壁之戰前,張昭主和投降,雖然有「投機取巧」的成分在膽並不成為他本身的污點,因為他不是以個人榮辱為目的的。再說了,君王提出的「付諸眾議」,作為臣子的張昭,敢於發出不同的聲音,不也從側面證實了孫權的「開明」嗎?所以,即使他主張投降,赤壁之戰勝利之後,在孫權眼裡,他依然還是以前的張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來讀古文章 的精彩文章:

春季養生:《黃帝內經》十六個字,含有四種養生智慧

TAG:每天來讀古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