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六國後人一心復國,為何反秦不反漢,劉邦果真比秦始皇高明?

六國後人一心復國,為何反秦不反漢,劉邦果真比秦始皇高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中國,但由於六國獨立的存在時間較長,有些甚至高達800餘年,所以六國後人一心復國。當秦始皇死後,陳勝吳廣起義時,立即應者雲集,六國後人紛紛響應反秦,很快就席捲全國。

然而,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為何六國貴族卻偃旗息鼓,不再反漢呢?換言之,六國後人一心復國,為何反秦不反漢?傳統看法是,經過秦末起義的洗牌之後,六國慢慢融合等原因,所以六國後人不再謀求復國。

這一種看法固然有道理,但在邏輯上卻不太合理,從秦朝滅亡到漢朝建立,也僅不到10年,六國後人思想就突然有這麼大的轉變,就此放棄復國,開始了在劉邦統治下的幸福生活?正因如此,有學者認為:不是六國後人思想轉變的快,而是劉邦手段比秦始皇更高明,讓六國不穩定的因素無可奈何,只能放棄復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為了鞏固統治,實現「天下和平」,秦始皇對六國貴族下手並未留情。《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

不僅收天下之兵,而且還把六國貴族和豪富12萬戶,遷到咸陽等地,以便於就近控制。也就是說,秦朝對六國貴族,基本上接納的。或者說,對於六國貴族中的合作者,秦始皇將之納入秦朝統治系統;對於不合作者,將之遷移到咸陽等地,當然也可能直接殺掉。

所以,把秦末起義的原因,歸咎於秦始皇對六國貴族置之不理、過於放任,這一點不符合歷史事實。

其實,在秦末大亂中,崛起的六國後人,都算不上六國王室的近支和當年真正執政的親貴。

在故趙之地,上演的一幕非常有趣:先是武臣自立為趙王,然後李良將之殺死;隨後陳余、張耳擁立趙歇做趙王。問題在於,趙歇何許人也?除了姓趙,和趙國王室究竟有什麼關係,誰也不知道,反正司馬遷都沒有說清!

在故韓之地,最為有名的是韓王信,「韓王信者,故韓襄王孽孫也」,韓襄王曾於秦武王會盟過,而秦武王活在公元前329年—前307年,距離秦末之際大約有100年。而且,「孽孫」就是指庶出的孩子。所以,韓王信和韓國宗室的關係,在秦朝時估計根本沒人當一回事。

在故楚之地,開始是「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秦嘉是秦末起義軍,後來不服陳勝,自立楚王。眾所周知,楚國是羋姓熊氏,而秦嘉立景駒什麼意思呢?後來,項梁立了熊心為王,理由是熊心乃楚懷王之後。然而,楚懷王之後,楚國還有5個大王,這熊心是不是真有楚王血脈還不好說,即便有也相差較遠了。

秦末大亂中,六國冒出來的新王,除了魏國立了魏咎(魏王豹的哥哥)為新魏王,魏咎是「故魏時封為寧陵君」,屬於來歷不凡之外,其他幾乎都是宗室遠支的遠支了。魏國人周市奪下魏地,手下人要立他為王,周市推辭了五次,最終陳勝立魏咎為王。

如果六國貴族還在,為何起義軍不邀請他們出來主持局面?唯一合理的邏輯是:他們被殺或被遷移到了其他地方,關東六國故地只剩下一群宗室遠親,和一群不願失國的中低層貴族後人,比如張良、李左車、陳余等,都是如此。

這一群人的數量極為龐大,也極為可怕!《史記·高祖本紀》中雲,「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楚與諸侯」數萬人跟隨,說明了這一群人數量之多。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群人有知識有技能有組織有紀律,是軍官和官吏的主要來源。

或許,從這一刻起,劉邦就看到了事物的本質。所以,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實施了一個決策,最終讓六國後人從此無力復國!《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中,有這一段的記載。


(劉敬對劉邦說):「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北近胡寇,東有六國之族,宗彊,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願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彊本弱末之術也。」上曰:「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

劉敬(本名婁敬,劉邦賜姓劉)的意思是,把還沒和漢軍合作的六國名家豪傑,全部遷移到關中,就近控制,所謂「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可謂釜底抽薪,把六國不穩定的因素,全部遷移到了關中地區。如此一來,六國故地還怎麼造反呢?過了一兩代,缺少復國思想傳承的六國故地,就很難再反叛了。

從實際效果上看,劉邦的確對症下藥,一舉解決了秦始皇也沒有解決的六國隱患,才有了兩漢400年江山,而秦始皇只有14年江山。然而就此能說劉邦比秦始皇高明嗎?筆者認為,只能說劉邦是站在秦始皇和秦末亂世的肩膀上,才同意了劉敬的計策,而不能說劉邦比秦始皇高明,如果秦始皇處於劉邦位置,他可能會比劉邦做的更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康熙盛世存在成謎,學者研究之後感慨:康熙太會作秀了!
三英戰呂布,羅貫中究竟想諷刺誰?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