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重耳傳奇》王龍華:走近角色的世界 才能讀懂角色的靈魂

《重耳傳奇》王龍華:走近角色的世界 才能讀懂角色的靈魂

現實題材的崛起在某種程度上擠壓了古裝劇的市場空間,加上政策的嚴控,古裝劇的「生存瓶頸」似乎已成定局。但也有人認為,無論是觀眾審美的大幅提升,還是總局在政策上加以嚴控,都不是對古裝題材「一刀切」,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速古裝劇精品化進程。當玄幻、修仙、戲說大行其道後,古裝劇所蘊藏的史詩魅力和民族精神似乎已被淡忘已久,而這些恰恰是其精髓所在。

當下,《重耳傳奇》正在浙江衛視周播劇場熱播,該劇講述了在春秋時期時局動蕩的背景下,一代霸主晉文公以信治國,以禮安邦,以義待士的復國傳奇。以春秋為背景的作品在熒屏上一直處於稀缺狀態,而《重耳傳奇》聚焦在這一禮崩樂壞、充滿戲劇色彩的時期,其獨特性可謂先聲奪人。更為重要的是,這部作品的創作立足在茫茫史海中真實的人物和朝代,具有厚重的歷史意義。

「這個劇本非常精彩,『重耳』激起了我的創作慾望。」作為《重耳傳奇》的男主角,王龍華深知,一名演員對一個故事有表達和傾訴慾望是多麼的可貴,於是,他便成為熒幕上那個文韜武略、知賢明良的晉文公重耳。

初遇重耳,聆聽角色背後的聲音

本是出身王侯之家,卻在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在一次又一次的「命運暴擊」中成長、蛻變,重耳被荊棘打磨出來的不屈精神讓他註定擁有不平凡的一生,他所肩負的傳奇色彩也讓這一人物有了更加豐富的歷史切面,這也加大了《重耳傳奇》對王龍華的挑戰難度。於是,他在拍戲前閱讀了大量的相關書籍,讓自己更加貼近角色。拿到劇本後,王龍華不僅熟讀劇本,撰寫人物小傳,還努力感悟台詞背後的角色思想與靈魂。他告訴記者:「專業演員的核心不光看表面台詞,還要挖掘台詞裡面想要表達的東西,比如人物前傳以及人物在劇本里沒有表現的部分。」

在與重耳的「對話」中,王龍華漸漸感受到了與他之間的共鳴,他發現這個人物身上有著許多令他欣賞的特質。首先,重耳謙遜賢明,所謂忠言逆耳,他卻從未因追隨者的冒犯而忽略入情入理的諫言;其次,他誠信待人,始終銘記流亡中別人給予的恩情,甚至以「退避三舍」報楚國滴水之恩;最後,他知人善任,面對破敗的國家,他廣納整治、軍師、外交等領域的賢才,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我和他本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對待事情、對待朋友上,很多觀點都很一致。」從初識角色,到尋找與角色心靈相通的地方,王龍華感受到了角色的魅力,同時也感受到了自己所肩負的壓力。於他而言,「吃透劇情與台詞,盡量做到不拿劇本到現場」是身為演員的基本要求,聆聽角色背後的聲音,想之所想才能讓自己的表演更加傳神。正如《重耳傳奇》製片人趙廣斌所言:「王龍華對表演非常認真且執著,從作品籌備到拍攝足足十個月的時間,他一直非常投入地挖掘重耳內心的情感,慢慢進入這個人物的世界,並為後續拍攝及人物塑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走近重耳,形神合一呈現極致實感

王龍華從未停止對人物的探索,即使在拍攝期間也是如此。重耳有許多人生的轉折點,年幼時因天生異象被君父拋棄,在草原上過著淡然無憂的生活;被召回晉國後,他捲入朝堂紛爭,為他人所害,被迫在外流亡十餘載;隨後返國當政,勵精圖治,成為春秋霸主。這一路,重耳經歷了許多挫折,身心均發生了許多變化,而將這些變化融入到表演的細枝末節中,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在王龍華看來,草原生涯是重耳的「啟蒙」,母親狐姬的教育更是他人生第一盞明燈,而流亡階段則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重耳在流亡期間一邊被追殺一邊又感受著人間冷暖,他能深刻地體會到百姓的不容易。」正是因為從朝堂廟宇走到了市井街坊,才讓曾經深陷他人圈套的重耳在政治上遊刃有餘,通過賞從亡者、減免賦稅、救濟貧困、施惠百姓、獎勵墾殖等一系列與社會底層百姓切身相關的舉措,使晉國國力大增,而重耳也踏上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

除了「神」似,王龍華還努力做到「形」似。為了更好地詮釋不同階段的重耳,他在外貌和體態上也下足功夫。「造型上,我在每個階段的變化也做了一些準備。比如拍攝流亡階段時,重耳並不是養尊處優的公子哥,為了貼合歷史,我故意減輕了體重。」語言上也同樣如此,「每天早晨起床後,我從上妝就開始進入這個人物,把自己當成重耳。到現在,我一直在叫張含韻『姜兒』,叫蒲巴甲『大哥』。」

王龍華認為,自己之所以要在人物塑造上萬無一失,是因為只有這樣,才對得起觀眾,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在拍攝期間,處女座的他要求在每個鏡頭下都做到極致,即使導演和攝影師都已經滿意,他都會要求再來一條。對於戲中許多騎馬、打獵、武打的戲份,他在開機前就做足了準備,「提前做好基礎工作就是希望觀眾看這些戲時會有真實的代入感,不能讓他們覺得虛假,武打動作能自己上就自己上。」這份對表演的執著在浮躁的環境中可謂彌足珍貴。

堅守匠心,以默契合作抵擋似火驕陽

談及拍攝期間面臨的挑戰,王龍華表示:「最大的困難,就是拍攝量大、天氣熱、沒時間休息。」正值暑期的象山,氣溫始終保持在40度左右,加上古裝題材的特殊性,厚重的衣服、每天將近20個小時的拍攝,對於演員來說都是毅力的考驗。然而,這些都沒有難倒《重耳傳奇》的一眾演員,王龍華告訴記者:「在夏天拍攝古裝劇是非常痛苦的體驗,尤其是棚內拍攝,一個鏡頭下來就是滿臉汗,需要不停地補妝,但是我們所有演員都認真堅持完成了這部戲。」

雖然酷暑難耐,但是演員之間的默契配合拂去了炎炎夏日帶來的煩躁,這也是王龍華在這部作品中最愉快的回憶。他表示,這次拍攝最難忘的首先是跟老戲骨的合作,「他們認真敬業,大部分都做到了在現場不看劇本直接入戲,值得我們年輕演員學習。」其次是跟年輕演員攜手前行,王龍華談到,在一次拍攝中,他誤傷了跟他拍對手戲的演員張一山,但張一山並沒有任何怨言,依舊完成了拍攝工作。王龍華對此一直心懷愧疚,同時也在以張一山為代表的優秀年輕演員身上收穫良多。

對於「好演員」的標準,王龍華說道:「好演員要認真對待自己的事業,把戲演好,把角色塑造好,能夠盡量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養,不辜負觀眾對我們的期待。」成為一名好演員任重而道遠,但王龍華從未放棄腳步,在實現夢想的路上砥礪前行。

不忘初心,每個角色都是人生的一段旅途

王龍華的表演之路非常純粹,當初僅僅憑藉年幼時對表演的熱愛,便懷著滿腔熱血考上專業院校,自此踏上表演之路。在他看來,演員是一份充滿神秘感又極具魅力的職業,作為一名專業的演員,體驗不同的角色人生,體驗更多的未知情感,讓他有了深深的滿足感。

2010年,王龍華憑藉《新紅樓夢》中賈璉一角被觀眾所熟知,在劇中,他將賈璉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個性彰顯得淋漓盡致,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他還塑造了許多個性化的角色,例如《新女婿時代》因缺愛而蠻橫任性的富二代祝延平、《天真遇到現實》中的「月光啃老族」楊天無等。王龍華認為,雖然觀眾對影視題材的審美千變萬化,但從演員角度而言,他更喜歡演繹個性鮮明的角色,因為更有挑戰性,對自己的演技也是一種提升。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王龍華每一次在角色中的躍進都離不開他的努力和對表演的赤誠。除了投身於影視劇表演,他還出演了許多話劇、舞台劇,他表示:「舞台劇的表演是不間斷的,而影視劇是反覆打斷重來的,所以演話劇對表演有很大的提高。」私底下,他同樣是個熱愛生活的陽光大男孩,喜歡通過健身、體育、看書、習字給自己「充電」。不僅如此,他熱衷於接受新鮮事物,學習一些自己沒有掌握的技能,比如射箭、潛水等,「藝多不壓身,這些技能和愛好的培養不但讓自己的個人素質有所提高,也對創作人物有很大的幫助。」

目前,王龍華的最新作品《少帝康熙》已經殺青,被問及再次出演「一國之君」的感受,他表示演繹康熙對他來說是一次全新的體驗,「重耳流亡列國19年,幾經周折與坎坷,最終即位,一戰成名,成為春秋霸主。而康熙自幼登基,經過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台灣,親征準噶爾,驅逐沙俄,發展經濟等,最終被歷史稱為『千古一帝』。兩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康熙執政的時間更早,八歲登基,很早就親政了,更霸氣一些。」

不僅如此,面對「康熙」這一經典人物,王龍華肩負了很大的壓力,一是因為康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千古一帝」,而且這段歷史與現代比較近,如何掌握人物性格,讓觀眾「相信」他的表演是一大難題;二是因為,熒屏上已有太多描寫康熙的成功作品,若想再塑經典,一定要在歷史的基礎上詮釋一個與眾不同的康熙。

而《少帝康熙》青春勵志、正能量的獨特屬性恰恰給他提供了這個舞台,他透露,《少帝康熙》有別於其他影視劇中對康熙的描寫,更真實、更有血有肉。之前有關康熙的影視劇,大多描寫前朝政事或後宮感情,很少涉及他的個人成長及不為人知的一面,比如年少氣盛、委屈哭泣等細微情緒的表達……「以前都是從第三者角度看康熙這個人物,現在能親自演繹,更真實地感受他的酸甜苦辣,是一次完全不同的寶貴體驗。」王龍華堅信「演繹」即「學習」,康熙身上的高尚品質定能讓他受益匪淺。

用「天道酬勤」形容王龍華的演藝之路絕不為過,他的身上沒有多數年輕演員的浮躁和急迫感,他走的每一步都踏踏實實。表演對於他來說如同供給生活的養分,他將表演中所學的一切運用到現實生活之中,同時又將生活中的感悟注入表演,讓其塑造的每一個人物都更有張力和生命力。「遊走於角色與情景之間,在兩者的碰撞下創作出讓觀眾感動的故事」,這就是他所認為的一個演員真正的價值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誰是神經病 的精彩文章:

首發回歸!《歌手》後台探秘直播
郭濤導演《慾念遊戲》定檔4.12 超腦之旅將開啟

TAG:誰是神經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