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潘不安講究史:一條流傳數百年的讖言,卻成袁術、袁紹敗亡導火索

潘不安講究史:一條流傳數百年的讖言,卻成袁術、袁紹敗亡導火索

圖讖者,即預言也。古今中外,信者眾多,其中著名的如《推背圖》、《燒餅歌》、《諸世紀》、2012等不勝枚舉。不過歷史上那些數不勝數的圖讖,十有八九,不是別有用心的人為編造,就是市井流言而已。

但是,在歷史長河中,依然有一些準確的讓人不敢相信的圖讖。因此,即便到了崇尚科學的現代,依然有不少人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而在中國曆朝中,又以兩漢時期最為推崇圖讖之說,上至王公貴胄,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奉為圭臬。而在關於這一時期的史書中也記載了大量著名的預言。

如漢光武帝劉秀躬耕南陽時,一日隨姐夫鄧晨到別人家做客,當時有一本讖書上寫:「劉秀當為天子。」眾人都認為是剛剛改名為劉秀的當朝太師劉歆。結果劉秀在旁開玩笑說:「安知非仆乎?」意為「怎麼知道不是我呢?」引得眾人哈哈大笑。誰曾想,數年後,劉秀竟然真的登基稱帝,成為大漢中興之主。以至後來姐夫鄧晨還拿出這個笑話打趣道:「仆竟辦之!」你竟然真的做到了!

而在漢末三國時期,也流傳這一個著名的預言,不僅左右了袁術、袁紹的興亡,更成為流傳千餘年的熱議話題。如果熟悉三國歷史,或者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能脫口而出:「代漢者,當塗高。」

潘不安講究史:一條流傳數百年的讖言,卻成袁術、袁紹敗亡導火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代漢者,當塗高」最早出自漢朝無名氏所做《春秋讖》,具體何時所作已經無從稽考,但至漢末至少已經流傳了數百年。

《武帝故事》中曾有記載,漢武帝曾與眾臣討論過這個預言:「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不過《漢武故事》是大概成書於魏晉之後的志怪雜傳小說,主要講述了漢武帝求仙問道的的故事,其中夾雜一些歷史逸事,難以為信。

正史中,最早論及這個預言的則是在《後漢書· 隗囂公孫述列傳》列傳中。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益州,當時蜀中有童謠「黃牛白腹,五銖當復。」好事者稱黃指王莽,白指公孫述,五銖為西漢的官方流通貨幣,童謠意思為「天下經歷王莽、公孫述,最後將依然還於劉氏。」

公孫述本身也非常迷信鬼神圖讖,於是找出各種其他讖言來應對。以「孔子作春秋,為赤制而斷十二公」,赤為漢,十二公象徵漢室傳十二代而終。又引用《錄運法》中「廢昌帝,立公孫」,《括地象》「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等等說法。並將這些預言傳播到中原地區,希望在輿論上取勝。

為此漢光武帝劉秀專門寫信勸說公孫述,其中就有:


「代漢者當塗高,君豈高之身邪?」

東漢時所著紀傳體史書《東觀漢記》對此註解曰:


「光武與述書曰:『承赤者,黃也;姓當塗,其名高也。』」

但公孫述最後還是沒有戰勝自己的野心,於建武元年,公元25年在蜀稱帝,國號「成家」(亦稱「大成」或「成」),自號「白帝」。後三國時期劉備白帝城託孤,這白帝城即因其得名。

建武十二年,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的吳漢攻破成都,公孫述胸口中槍而亡,大成立國十二年而亡。

時間又經過了近兩百年,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當時實力最強的袁術便又重新扯起了「代漢者,當塗高」的大旗。

潘不安講究史:一條流傳數百年的讖言,卻成袁術、袁紹敗亡導火索

其實從象徵大漢國運的傳國玉璽落入孫堅手中時起,不少人已經意識到漢朝氣數已盡。只不過兩漢四百年餘威尚在,且人心思漢,誰也不願意做這個出頭鳥。

但袁術自小便看過讖書,認為其中「代漢者當塗高」說的便是自己。他代入自己的名字認為「術」和「路」(袁術字公路)都是「塗」(塗通途)的意思,而袁氏出至陳氏,是舜之後,五行為黃(土為黃,漢是火為赤,五行火生土),應了「承赤者,黃也」,於是早懷有了篡逆之心。

所以當袁術知道孫堅獲得玉璽後,便拘禁其妻子作為要挾奪得傳國玉璽。(《後漢書·袁術傳》)

先是沛相陳珪曾與袁術交遊,又是太尉陳球的侄子,很有名望。袁術便扣留其兒子陳應,並去信陳珪,以「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爭而取之」為喻希望得到其支持,結果遭到痛斥。(《三國志·袁術傳》)

後興平二年,漢獻帝因李傕郭汜之亂,流亡在外,當袁紹、曹操等人在討論是否迎立獻帝時,袁術卻又萌生了異心。當即召集群臣,以「四世公輔,百姓所歸」為由,意欲自立。但主簿閻象進言曰:


「昔周自后稷至於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後漢書·袁術傳》)

袁術沒有得到希望的答案,默然不語,便又命人召來張范。這張范是漢初三傑之一留侯張良之後,司徒張歆之孫,太尉張延之子,出身世家,與袁氏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張范以生病為由拒絕前來,派其弟張承面見袁術。袁術以周室、秦末比喻,又以自己現在地廣人眾,詢問能否仿效漢高祖?張承答曰:

「在德不在眾。苟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雖雲匹夫,霸王可也。若陵僭無度,干時而動,眾之所棄,誰能興之!」(《後漢書·袁術傳》)

至此袁術稱帝並未得到勢力當中任何世家的支持,而不久後,正在平定江東的孫策來信,亦勸阻袁術稱帝,信之內容詳載《後漢書·袁術傳》。但不被袁術採納,於是孫策正式脫離袁術勢力。

潘不安講究史:一條流傳數百年的讖言,卻成袁術、袁紹敗亡導火索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術在眾叛親離,天下聲討之中,以河內人張炯的符命為依據,在壽春稱帝,號「仲家」(或作沖)。

袁術為何甘願與天下為敵,也要一意孤行的選擇稱帝?難道真的只是因為區區一個讖言嗎?在下認為不然,究其原因我猜測有以下幾點:

一、被視為「家奴」的袁紹得到天下英雄的依附,名望甚至超過了袁氏嫡子的自己,使袁術被怨恨影響了正常的判斷。為了在身份上蓋過袁紹,袁術潛意識選擇了相信自己對「代漢者當塗高」的解釋。

二、前期在和袁紹相爭中始終處於下風,損兵折將,使袁術逐漸喪失了對勢力的控制力,壽春守將陳瑀的背叛更是打擊巨大。就像是不斷輸錢的賭徒,袁術為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開始不擇手段。

三、袁術雖然屢戰屢敗,但依然是漢末最大的割據勢力,其下光汝南和南陽兩郡人口相加就有近五百萬,又有孫策為名義上的手下,呂布為盟友。於是他錯估了自己的勢力,認為只要稱帝,便能整合這些勢力,扳回局勢。

四、袁術勢力已經無可挽回,但其依然不願相信,希望以稱帝孤注一擲,做最後一搏,或者是困獸猶鬥的最後瘋狂。

潘不安講究史:一條流傳數百年的讖言,卻成袁術、袁紹敗亡導火索

但是有墨菲定律的存在,事情總是會往最壞的方向發展。

孫策不僅脫離袁術,更在其稱帝後逐走袁術任命的丹陽太守袁胤,書信使廣陵太守吳景(孫策之舅)、九江太守(未接受)孫賁(孫策堂兄)叛離,使袁術失去對廣陵、江東等地的控制。

呂布將袁術派往提親的使節韓胤捉拿,送往許昌斬首示眾。說反袁術部將韓暹、楊奉,大破張勳,活捉橋蕤,使袁術數萬大軍全軍覆沒。之後呂布率兵在淮北地區大肆抄掠。

袁術為吞併人口百餘萬的陳國,誘殺陳王劉寵和陳國相駱俊。引來曹操親征,在蘄陽擒斬袁術大將橋蕤、李豐、梁綱、樂就,袁術只得渡淮而逃。

稱帝並沒有改變袁術的窘境,反而使他成為眾矢之的,以上巨變僅僅發生在袁術稱帝後不到一年的時間。

潘不安講究史:一條流傳數百年的讖言,卻成袁術、袁紹敗亡導火索

在袁術稱帝之前,便因為其「不修法度,以鈔掠為資,奢恣無猒,百姓患之。」造成統治之下民生凋敝。而稱帝之後,袁術更是變本加厲,《後漢書·袁術傳》:


術雖矜名尚奇,而天性驕肆,尊己陵物。及竊偽號,淫侈滋甚,媵御數百,無不兼羅紈,厭粱肉,自下飢困,莫之簡恤。於是資實空盡,不能自立。

加之窮兵黷武更使府庫空虛,終於因為大旱而在其登基同年冬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饑荒。《後漢書·袁術傳》:


加天旱歲荒,士民凍餒,江、淮閑相食殆盡。

使得原本人口眾多的江淮地區,因為人吃人而到了幾乎損失殆盡的地步,袁術自身的統治也隨之陷入窮途末路。其部將陳蘭、雷薄叛變,奪取糧草後奔往灊山,袁術在走投無路後本想投奔陳蘭、雷薄,卻被其所拒。

最後,袁術終於想到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袁紹,言辭懇切的希望投奔袁紹。在獻出傳國玉璽和帝號的誘惑下,袁紹私下同意接納。於是袁術前往青州投奔袁紹長子袁譚,結果在路上被曹操派來的劉備、朱靈截住去路,只得退回。

199年,盛夏,欲求一口蜜水而不得的袁術,在大喊:「袁術至於此乎!」後嘔血斗余而亡。袁氏族人畏懼曹操,只得扶袁術靈柩南下投奔故吏廬江太守劉勛。

不久,劉勛被孫策擊敗投奔曹操,袁氏皆被俘虜,袁術女兒後充入孫權後宮,兒子袁耀因此被封為郎中,袁耀女兒後嫁給孫權五子齊王孫奮。

四世三公之汝南袁氏從此沒落。

潘不安講究史:一條流傳數百年的讖言,卻成袁術、袁紹敗亡導火索

而袁紹和袁術之間的內鬥,雖說最後以袁術的敗亡告終,但袁紹實際同樣也是失敗者,袁術稱帝之舉,可以說是使得兩人同歸於盡。

首先,袁術稱帝,使得袁隗等二十多名族人用生命所換取的聲望一夕間土崩瓦解。雖然袁紹在北方自立,但依然屬於汝南袁氏,其大義優勢,受到牽連逐漸消失。

其次,袁術統治時期的橫徵暴斂,使得袁氏在汝南、南陽等地大失人心。因此也導致了官渡之戰期間,豫州地區除了故袁氏門生賓客之外,響應其實有限,汝南郡的叛亂被滿寵僅以五百人即平定。

再次,袁氏內鬥,加之袁術稱帝,使得袁氏失去關鍵的世家支持,尤其是潁川、南陽等地的大型世家轉而傾向曹操。大大削弱了袁紹旗下潁川、南陽兩派的實力,加劇了袁紹集團的內鬥。

最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袁氏在鬥爭中所犯的巨大錯誤,以及本家的衰敗,使得袁紹在世家政治橫行的東漢末年,逐漸喪失了爭霸的資格。

因而,袁氏之間的內鬥,袁術稱帝,都是提前為袁紹之後敗亡埋下的大坑。而袁紹集團缺少核心團隊,之間複雜的派系鬥爭,又將會是在官渡之戰中將他推入深坑的幕後推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