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北宋奇才范仲淹,寫下一首《漁家傲?秋思》,可謂傳世之經典

北宋奇才范仲淹,寫下一首《漁家傲?秋思》,可謂傳世之經典

北宋奇才范仲淹,寫下一首《漁家傲?秋思》,可謂傳世之經典

唐代很多詩人都寫過邊塞詩,有的去過邊塞,有的沒有。而范仲淹顯然是前者。范仲淹是個文武雙全的國之棟樑,在宋康定元年到至慶曆三年這段時間裡,他身兼陝西經略副使和延州知州兩大重任。

尤其是在宋仁宗年間的時候,范仲淹被朝廷派到了西北,直面強敵。這個時候,范仲淹就是西北邊疆防衛之倚仗,在這種情況下,他作了這首詞,其實就是寫實,這首詞全詞如下:

漁家傲·秋思

宋 ·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騎在高頭大馬上,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難免惆悵。只見這邊塞之地,到了秋天的時候,風景和別處大不相同,那北方的大雁就要往南方的湖南衡陽飛去了,一點兒也沒有不舍想要留下的意思。

身在邊塞,置身軍隊,常常能夠聽到四面八方都是邊塞的敵人吹起的戰爭號角聲、傷感的羌笛聲、西北邊疆的大風聲和凄厲的馬嘯聲,一眼望去,儘是綿延而陡峭的山峰,那長長的狼煙,那緊閉的獨矗在那兒的邊城,都讓人心中悵然無比。

回到軍隊里,和那些兵將們對飲,酒雖然非常渾濁,卻還是讓我們有了醉意。酒喝一杯,思鄉之愁就愈加深重,可是,戰事還沒有平息,功名還沒有建立,都是大好男兒,又有誰敢說想要回家呢?

夜半三更的時候,總是聽到飄忽不定的羌笛聲,早上起來的時候,看到霜花已經鋪了一地,而我徹夜未眠。看到那老將軍比霜還要白的頭髮,大家都齊齊留下了征戰邊疆之人的熱淚。

這首詞上片主要寫邊塞的壯麗而又肅殺的景象,起首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點明了地點和時節,概括了西北邊疆景象的總體特點,那就是一個字——「異」,接下來,通過大雁、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這些意象,寫出了邊疆孤寂、肅殺的特點,也是照應了「異」這一總特點。

一連串的意象,構成了一幅完整的西北邊疆風景畫,算得是詞中有畫,讓人如臨其境,此種此句,非親身到過邊塞不能夠寫出。用「衡陽雁」之典故,暗示後面寫的邊塞將士心也隨著那南飛雁去了一大半。上片雖然無一字寫情,卻景中含情,句句有情意流露。

詞下片主要寫思念家鄉之苦和報效祖國、守衛邊疆之愛國情懷。邊疆喝的酒是濁酒,酒酣耳熱之際思念的家鄉卻遠在千里之外,這就是戍邊戰士的苦。

但是,一想到戰事還沒有平息,就都把對家鄉的思念壓抑在心底,只希望報效國家後在計劃著回去。為了國家,即使是在邊疆待到白了發又怎麼樣呢?下片「燕然未勒歸無計」之句通過用典,寫出了將士們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感人至深。

整首詞基調沉鬱卻不乏一種悲壯式的積極,將士們戍邊很苦,思念家鄉而不得回到家鄉。但他們都把這些情緒埋藏在心裡,只有醉酒後才傷感一會兒,上了戰場,他們還是保家衛國的戰事,不平戰事誓不還。

《漁家傲?秋思》不失為范仲淹的一首好詞,詞中儘是真情實感。作為一個親自到過邊塞,上過戰場的文武雙全的人才,范仲淹的邊塞詩比起很多沒有到過邊塞的人寫出來的詩,顯然更勝一籌,你們覺得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扶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南唐後主心煩意亂,獨上西樓,寫下一首《相見歡》,句句都是經典
唐代詞人皇甫松,一首《夢江南·蘭燼落》,描盡江南初夏之景緻

TAG:扶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