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江真能打敗方臘大軍?歷史上,宋江根本不值一提直接被方臘完虐

宋江真能打敗方臘大軍?歷史上,宋江根本不值一提直接被方臘完虐

相傳,武則天稱帝後,特別喜歡別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是,她又不好直言。

一天,她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出題答對,她脫口出了上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眾學士搜腸括肚對答了幾十句,武后都不滿意,直覺得掃興。這時,有位慣於奉承的學士看出了她的心思,連忙吟道:「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武后聽後興高彩烈,將其推為傑作。從此以後,「萬萬歲」一詞便流傳於朝野之上了。

當然,我們都知道皇帝沒有一個能「萬萬歲」,朝代也一樣,從來也沒有長盛不衰的封建王朝,這其中,大宋就是個例子。

宋徽宗是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硬生生將祖先營造的大好江山敗壞得殘破不堪。為了大興土木,修宮造園,徽宗授意各地官員搜羅奇珍異草、怪石美玉,貪官污吏們打著收集花石綱的旗號盤剝百姓,各地人民怨聲載道。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方臘就是在這一時期崛起的草根英雄,他以誅殺貪官為由號召鄉鄰揭竿而起,並且,在短短百日時間裡橫掃六州五十二縣,打得北宋朝廷人人自危。畢竟,方臘麾下只是一群老實的農民,沒幾個擅長打仗的將才,錯估了宋軍的實力,逐漸陷入被動,沒過多久,便敗給了大宋禁軍。

根據史籍記載:方臘是個中產階級,家裡開設漆園,原本,過著富足的生活。當「花石綱」之風席捲全國後,當地官員時不時來到方家剝削一筆,方臘心中不滿,但不敢發難。後來,因家鄉飽受花石綱之苦,悲天憫人的方臘於心不忍,於是,便暗地裡籠絡了一批「游手之徒」,以征討朱勔為名起義。

那麼,這個朱勔是誰?

朱勔,蘇州人,北宋奸臣,為「六賊」之一。因父親朱沖諂事蔡京、童貫,父子都任有官職。當時宋徽宗垂意於奇花異石,朱勔奉迎上意,搜求浙中珍奇花石進獻,並逐年增加。政和年間,在蘇州設應奉局,靡費官錢,百計求索,勒取花石,用船從淮河、汴河運入京城,號稱「花石綱」。此役連年不絕,百姓備遭塗炭,中產之家全都破產,甚至賣子鬻女以供索取。

之後,方臘在自家漆園裡發表了一番慷慨陳詞:「天下和國家本來就是命理相連的,如今,老百姓耕種一生,每年稍有些收成,做官的便要將收穫盤剝殆盡;稍有怠慢,就是一頓鞭刑,至死方休,你們甘心嗎?」眾人皆回答:「不甘心!」

一番話引動群情憤慨,方臘繼續說道:「這三十年以來,朝中的忠臣被打壓殆盡,剩下的儘是些奸佞小人,朝中大事全都被他們掌控著。而各州縣的地方官更是貪腐之徒,不拿老百姓當回事,我們東南人民飽受其害。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受花石綱之擾,倘若我能揭竿而起,想必天下人都會群起響應,不出幾天就能集結幾萬人馬!」

不久,方臘便召集了幾千人,在家鄉發動起義,當地的農民紛紛響應號召,果然,沒過幾天便召集了幾萬人馬。同年年底,方臘建立「永樂」,自詡「聖公」,南下青溪息坑,打敗當地幾千駐軍,並且,殺掉了地方官蔡遵,奪得青溪縣。一個月後,方臘軍乘勝追擊,攻下睦州,佔據周遭縣城。短短一個月內,又接連拿下歙州、杭州。

飽受剝削的老百姓發泄怒火,逢官必殺之,史籍記載:被方臘軍抓到的官員往往被「斷臠支體,探其肺腸,或熬以膏油,叢鏑亂射。」而大奸臣蔡京家的祖墳也被起義軍挖開,蔡京的祖父被暴屍荒野,慘不忍睹。起義軍的威勢日隆,各地人民紛紛擁護。次年年初,方臘又連下四州,起義軍的人馬已有百萬之多。

那麼,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方臘為何最終會落得慘敗呢?其實,這都是思維慣性惹的禍。

方臘是個有思想,有抱負的起義家,這是誰都沒法否認的。方臘的老家睦州在唐朝時曾出過起義者,當時有個女人叫陳碩真,字型大小「文佳皇帝」,所以,後人都說睦州地界出過天子。史籍記載:方臘對「睦州出天子」之說深信不疑,某日,在小溪邊看到自己的影子,頗有天子之風。倘若,這段記載為真,那麼,就說明方臘起義是「蓄謀已久」的。

當然,為了成功起義,方臘對當前的國家形勢作出分析。可以說,方臘的判斷直接決定了起義的發展和結局,他的分析有一半是精準的,有一半則是完全錯誤。

首先,方臘覺得當時朝廷在江南設立了「造作局」,也就是專司花石綱的部門,朝廷此舉勢必使當地人民苦不堪言,甚至掀起民變。這時,要有一方勢力站出來,老百姓肯定會群起響應,「旬日之間,萬眾可集」。這段分析非常精妙,後來發生的事也驗證了方臘的判斷。

除此之外,方臘還預料到當起義爆發後,當地官員肯定會第一時間嘗試鎮壓,並不會將戰況報告給朝廷,畢竟,地方官害怕背上「治州不力」的罪名。如此這般,這些地方官只需拖延一到兩個月,方臘就能拿下江南諸縣。

事實證明,方臘再次棋高一著,當發動起義後,當地官員紛紛選擇獨自應對,直到十二月才將消息彙報給朝廷。而當時朝政全被奸黨把持,方臘起義的消息被大臣王黼隱瞞下來,再次為義軍爭取到珍貴的時間。方臘藉此機會攻城略地,迅速打下江南周邊的州縣。

如果說,方臘的正確判斷為他帶來了前期的成功,那麼,方臘起義的失敗則是他錯誤判斷的苦果。

方臘覺得朝廷從做出決策,到調遣士兵、輸送糧草,起碼得用半年的時間。然而,當朝廷得到消息後,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抽調了十五萬禁軍趕赴前線,將根基未穩的方臘打了個措手不及。

北宋的禁軍可不是地方的雜魚,是宋軍最精銳的力量,起義軍雖有百萬,但是,這百萬義軍都是農民出身,從未接受過正統的軍事訓練,而且,這些義軍分散在各處,並未受到統一調度,只能任由禁軍逐一擊破。

一步錯則步步錯,方臘覺得:當戰爭爆發後,由於朝廷缺乏軍費,雙方會陷入膠著,中原會迅速陷入混亂,環伺在北方的強敵便會藉機入侵,起義軍大可據守長江以南,坐等朝廷與外敵交戰,方臘坐收漁翁之利,進而「混一天下」。

然而,從「朝廷調集兵食非半年不可」方臘的預測就已偏離了事實,之後,以此為基礎的推測又怎能站得住腳呢?

十五萬禁軍有條不紊地擊破了江南義軍,朝廷有充足的軍餉支撐禁軍,戰況朝著一邊倒的形勢進行。沒過多久,方臘打下的地盤便被禁軍蠶食殆盡,方臘最終被俘。在這場戰爭中,中原各地雖起風波,但遠沒到混亂的程度,「二虜」入侵也就成了空談,方臘所謂「劃江而守」自然成了幻夢。

可以說,方臘起義這一歷史事件之所以廣為人知,還是因為《水滸》一書流傳太廣。

古往今來多少起義者?像方臘這種規模的起義根本排不上號,所以,從某種角度來看,方臘起義這一歷史事件是蹭了《水滸》的「熱度」。《水滸》雖經典,但諸位可千萬別把小說家的暢想當作真實事件,其實,宋江從未征討過方臘,這兩人甚至從未謀面。為了將方臘塑造成反面形象,《水滸》在一定程度上抹黑了方臘。

而真實歷史中的宋江並無「百萬兵馬」,其領袖只有區區三十六人,且僅為「橫行河朔」的「淮南大盜」,其兵力未知,史書中無詳實記載。史籍記載:徽宗為了平息盜匪,派大將張叔夜討捕宋江,請注意這裡的用詞是「討捕」,並非「剿滅」或「征討」。所以,從規模上來看就像抓一批江洋大盜,遠不及平息一場戰亂。

當時張叔夜來到海邊,聽探子說宋江就在附近,便問明了宋江的方位。原來,宋江沿海打劫了十幾艘大船,正朝著張叔夜趕來。張叔夜從軍隊中抽調了一千名敢死隊,命他們埋伏在城裡,而張叔夜則親自帶一支輕兵入海誘敵。宋江中計,追擊張叔夜,這時張叔夜的伏兵對宋江形成合圍,用火燒掉了宋江的大船。

眼見大勢已去,宋江的人馬都喪失了鬥志,張叔夜的士兵趁機抓住了賊人的二當家,走投無路的宋江只能投降。看過《水滸》的朋友都知道,這段歷史與小說中的故事完全背道而馳,反而,有些像另一本小說《蕩寇志》的劇情。從這段記載中我們能看出,宋江可不是因為深明大義而接受招安,是因為打不過張叔夜而降。

況且張叔夜只用了寥寥千人就輕易制服宋江,可見,宋江的人馬十分有限,想必十幾艘大船就能裝下的兵力恐怕不到千人。憑宋江這點微末道行,朝廷怎會派他這幾百人征討方臘的百萬雄兵呢?

若當年朝廷硬要宋江以卵擊石,從時間上看也是說不過去的。

宋江於宣和三年二月投降,這時的方臘已被禁軍打得節節敗退,杭州也被官兵攻破,到了三月其餘幾州也相繼淪陷,四月方臘被捕。宋江投降時官兵已奪回主動權,根本不需宋江助力,而且,宋江的部隊在投降後想要遠征方臘,必經一番休整,休整過後就算日夜兼程地趕路,恐怕也來不及。

施耐庵先生寫宋江征方臘的唯一依據源於毫州知州侯蒙向徽宗上書的一封奏摺,侯蒙說:宋江是個有能力的人,不如寬恕他的罪行,讓他將功贖罪,征討方臘。然而,這封奏摺宋徽宗根本沒批准,只是表揚了侯蒙的一番心意,說他居安思危,是個忠臣。為了表彰侯蒙,宋徽宗還將侯蒙升為東平知府,此時的侯蒙已年過花甲,還沒上任就病死了。

由此可見,當年《水滸》中宋江征方臘只是當年侯蒙的一己之願罷了。雖說,這個故事是虛構的,與歷史相悖,但是,這本小說的藝術價值是誰都無法否定的。

參考資料:

【《宋史》、《水滸傳》、《歷史上真實宋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此物才是壓垮明朝最後一根稻草,最終,諾大的王朝被活活「窮」死
這家人太有錢了,慈禧本想借十萬兩,這家人卻說:直接借三十萬兩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