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東北人的招黑體質是怎麼煉成的

東北人的招黑體質是怎麼煉成的

文/十年砍柴,知名專欄作家、文化評論家。

半個月前一個6分鐘的視頻刷屏了。一位中年女性在列車上因為相鄰靠窗戶的旅客(一個年輕女孩)從她腿上跨過去入座,感到被冒犯,飈粗口罵人。連續幾分鐘里她髒話噴薄而出,綿延不絕。更奇葩的是這位女士反覆強調自己的是東北人。

其實不用女士自我介紹,公眾一聽視頻中她的說話,就能判斷出這是一位東北人。這個視頻在網上被轉載後,毫不意外地引發「地圖炮」的口水戰。

應當承認,近些年來在民間輿論中,東北人確實容易「遭黑」。「哪兒都有好人,哪兒都有壞人」,這句話道理上當然不錯,但是古今中外,地域歧視是個很常見也很複雜的社會學問題,很難簡單地給出原因。理性的聲音在地域黑面前,往往是蒼白的。

東北人遭黑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經濟的大本營東北地區經濟增長乏力,眾多東北人特別是年輕人離開家鄉去全國各地謀生.........但我以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東北人無論走到何處,與他人交往時,說一口標識性強的東北話。在東北地區內部,黑、吉、遼和內蒙古東部的人,口音有差異,但在其他省份的人聽來,「東北話」是一個非常好辨識的、統一的標籤。

東北如此廣闊的土地,其居民能擁有一個統一的、易辨識的方言——東北話,這一點上四川話亦比不上。而且,東北話不僅僅標識性強,更重要的是通用性強。東北人跑到中國除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外幾乎任何一個地方,說自己的家鄉話即東北方言,別人能聽懂。而其他地區的人,哪怕是四川人、河南人、山東人也沒有這種優勢。南方如廣東、福建、湖南等地的居民,那就更不行了。同樣是去廣東或海南打工,湖南距離這兩地的路程更近,可是湖南人來到這兩地,除了和同鄉外,與其他人說話,沒辦法說老家的方言,只能說一口不怎麼標準的普通話。這人不管是有博士學位還是才讀完初中,他不得不如此,因為說老家話別人聽不懂。而東北人,就像在老家一樣說話,與外省人也無交流障礙。

方言的標識性強,通用性廣自然是一種優勢,我一直認為東北人離鄉外出闖蕩世界,溝通成本遠遠低於我們老家的人。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其弊端正是因為通用性、標識性強,說東北話的人一旦做壞事或者有不雅的行為,很容易被外人貼上地域標籤。

看過那位中年女子列車上爆粗口罵人視頻的人,不少驚嘆於其粗口的豐富性,那可是變著花樣罵人呀。其實,哪一種方言罵人的辭彙不豐富呢?可以說,髒話最能體現方言的豐富性和情緒表達的準確、到位。我們許多人可能有這樣的童年經歷,4、5歲剛剛學會說話時,村裡的半大小子往往會教給你許多髒話。小孩子學髒話特別快,而且說起來覺得很愉悅。我記得小時候我鄰居有一位同族的嬸娘,十分潑辣。與別人罵架時,她持一菜刀、一砧板,坐在人家屋前,用菜刀斫著砧板為伴奏,嘴裡噴出各種各樣的髒話來咒罵人家,各種比擬、排比、諧音等修辭手法用上,那些惡毒或骯髒的詞,一兩個小時沒有重複。

可是,我這位族嬸再會罵人,讓她替換列車上那位東北中年婦女,她也無計可施。用老家話再如何花樣翻新地罵人家,人家聽不懂,羞辱人家的目的就達不到,那有什麼用處?如果讓她用普通話罵人,她可能一句話也說不出。

換我去怎麼樣?雖然在北方呆了三十年,我也甘拜下風。我的髒話庫里幾乎都是老家的方言辭彙,用普通話罵人,只會一句京罵,一句國罵,此外就詞窮了。

湖南籍作家周立波有一部寫湘中地區資江流域農村合作化的長篇小說《山鄉巨變》,裡面巧妙地使用了不少當地方言辭彙,為作品增色不少。如描寫頑固堅持單幹、不想入高級社的富裕農民菊咬金和他的妻子吵架,他妻子罵他:

「我cào你王家裡祖宗三代。打了我,你會爛手爛腳,撈不到好死的,你會爸死,崽死,封門死絕,你這個遭紅炮子穿的,剁魯刀子的。」

這還是作者為了傳播經過「官話化」處理的,鄉間真正的罵架更加原生態。但就這樣,也比純用普通話辭彙來寫兩個湖南鄉下公婆吵架,感染力強得太多。

————————

編註:作家張佳瑋在《在巴黎,最好認的是日本人》中提到的無錫話罵人方式:

一個男人擠上車,推了我一把,我跌倒在地,外婆當場發作,先一句話開場:「個殺千刀豬頭三的小赤佬,卵(無錫話卵者,男性生殖器)也疊(無錫話音疊者,擰掉也)落你個!」

隨後就是指東打西、詬南辱北,上及祖宗、下到孫輩,請該男子變成各類蟲豸、鼠蟻、家禽、牲畜,身上長出各類瘡疤,家裡遭遇各類不幸,倫理綱常全混亂,災禍病劫齊降臨的一連串大罵。她那時聲調雄猛,串字成珠,輕鬆拍出大堆匪夷所思,令我聞所未聞,根本不知道普通話該怎麼寫的吳白罵出口來,只讓那男人面如土色,周圍看熱鬧的聽到拍手稱快,「阿姨結棍!」

————————

各地的方言,是一代代先民在勞動、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有著鮮明的地域人文色彩,這些方言是活潑潑的,傳情達意,妙處難與外人道也。

普通話呢?嚴格地說它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為設計出來的一種語言。按照官方定義,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這種由專業人士進行規制的標準化語言不屬於任何一種方言,北京衚衕里的大爺大媽說的也不是普通話。

這樣的官方語言所追求的是普適性、規範性,它有規範的語法、標準的發音和固定的辭彙,最大限度地適應不同地區的人使用,但它表達個人情感的豐富性和準確性是遠遠不夠的。

東北話則兼有方言的豐富性、感染力和普通話的通用性之長,央視春晚的小品主要是用東北話表演,即是這個原因使然。你讓趙本山、宋丹丹用標準的普通話來演小品,效果肯定大打折扣,那是演出話劇。可你讓上海滑稽戲的演員上春晚用上海話演出,其他非吳語區的人又聽不懂。

春晚為東北話的推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有一個段子說,中國三大傳染病分別是:感冒、哈欠、東北話。大學裡流行「給我一個東北室友,還你一群東北老鄉。」大學新生報道後,一個宿舍哪怕只有一位東北同學,四年後他會把其他幾位室友帶著學東北話。原因亦是因為東北話是通用性強的方言。廣東同學教粵語,福建同學教閩南語,其他室友一是難學,二是學了似乎沒什麼用處。而和普通話接近的東北話,易學而能活用。

一口東北話走天下的老鄉,只要對人一開口,對方是東北人,就馬上能認同鄉;對方非東北人,也知道他是東北那嘎達來的。東北人做壞事,最難隱瞞自己的來處。

我的老家湖南,在珠江三角洲謀生的人很多,應該不比東北人少。因為湖南「十里不同音」,不同縣市的人相互交流尚且需要藉助普通話,不用說與外省份的人溝通了。湖南人在廣東也有作姦犯科的,早幾年還不少,搶劫、偷盜、打架鬥毆,但他們在公共場所被發現或被抓獲,開口必定說普通話,哪怕很蹩腳,因此「湖南籍」的標識不強

可東北人不一樣,不管來自北面的漠河,還是南邊的錦州,幹了不法事或不雅事,只要一開口,旁人就能聽出是東北人。東北話是他們的自帶logo。久而久之,這種印象會固化,似乎東北人做不光彩的事情的人比其他地區的人多,這種印象又可能藉助網路和口口相傳得到強化。

日本教材里的東北話課

為什麼東北話的標識性和通用性強?這是一個語言學課題,不少專家有過論述。中國各地的方言有一個基本的規律,形成越早的方言,通用性越差,反之,形成越晚則通用性越強。南方如粵語、閩南語、客家話,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的辭彙,聲調仍然有入聲,出了本方言區,就很難推廣。明末清初大量的移民(以兩湖為主)來到四川,當地居民因為戰亂,孑遺者占較小的比例。各地移民犬牙交錯地居住,交流只能採用官話,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四川話通用性就比南方的其他方言強。

東北話形成最晚,直到清末才有大量的移民從山東、河北等地湧入,與當地土著滿族人與土著漢族人交融,形成了一種最年輕的方言——東北話,其通用性也是最強的。用東北話來罵人,大家都能聽懂,也容易連累東北人的整體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提醒一下穿越愛好者,在古代活到三十歲不容易
鄉村生育觀察:生兒不如生女好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