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雍和宮三世佛與《古今圖書集成》銅活字板

雍和宮三世佛與《古今圖書集成》銅活字板

雍和宮三世佛與《古今圖書集成》銅活字板

雍和宮三世佛與《古今圖書集成》銅活字板

雍和宮大殿有著名的豎三世佛,鮮為人知的是,三世佛系《古今圖書集成》銅活字板熔鑄而成。根據軍機處檔案,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喇嘛廟後,開始大量製作佛像,經和親王弘晝奏請,乾隆帝准允將貯存在銅字型檔用於刷印《古今圖書集成》等內府書籍的銅活字版交鑄爐處銷毀。乾隆十年(1745年),鑄爐處將銅活字板全部銷毀用於鑄造雍和宮三世佛。這一發現不僅糾正了乾隆帝銅活字熔化用於鑄錢之說,而且還揭示了雍和宮三世佛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雍和宮三世佛與《古今圖書集成》銅活字板

坐落於北京市東城區的雍和宮,是中國著名的藏傳佛教寺廟。雍和宮的前身為雍親王府,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明代太監官房舊址上所建造的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初稱「禛貝勒府」。在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親王府」。胤禛繼位為帝後,於雍正三年(1725年)將其府邸改為行宮,命名為「雍和宮」。雍正皇帝駕崩後,其靈柩停於雍和宮。其子弘曆繼位為乾隆皇帝,根據「凡先皇帝臨御興居之所,多尊為佛地」的慣例,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正式改為喇嘛廟。

雍和宮三世佛與《古今圖書集成》銅活字板

銀安殿原是雍親王胤禛在府里升殿受賀的地方。雍和宮改為喇嘛廟後,銀安殿成為正殿(即大雄寶殿),供奉三尊銅佛:正殿正中的銅佛像為釋迦牟尼佛,即三世佛中的「現在佛」,左邊是燃燈佛,屬於「過去佛」,又叫「定光佛」,右邊的銅佛是「彌勒佛」,又叫「邁達拉佛」,即三世佛中的「未來佛」。由於這三尊佛時間上從上古到今世到未來呈豎向,所以稱豎三世佛。三世佛左右脅侍阿難、迦葉。兩邊有十八羅漢木雕像,牆上挂彩繪十八羅漢像和三十五懺悔佛,如寶月如來、無憂德如來等唐卡,色彩鮮艷,製作精美。

鮮為人知的是,銀安殿所供奉的三世佛系《古今圖書集成》銅活字板熔鑄而成。那麼,事情的始末到底是怎樣的呢?

雍和宮三世佛與《古今圖書集成》銅活字板

眾所周知,清廷曾大量製作銅活字印刷《古今圖書集成》等內府書籍,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銅活字印刷。乾隆帝稱「康熙年間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刻銅字為活版,排印蕆工,貯之武英殿。」

清廷用銅活字刷印完《古今圖書集成》、《律呂正義》、《數理精蘊》等內府書籍後,親王允祿奏議「今若仍用銅字,所費工價較之刊刻木板所差無多,究不能垂諸永久。」建議將《御制律歷淵源》木板刷印。此後的銅活字本內府書籍日益減少,這批銅活字被收貯起來,由武英殿「銅字館」移交給「銅字型檔」管理。根據《大清會典事例》,武英殿設「銅字型檔」負責銅字、銅盤及擺列等事,設置庫掌一員,拜唐阿二名,專司銅字、銅盤及擺列等事。同時還雇擺字人,每月每人工食銀三兩五錢。刻銅字人,每字工銀二分五厘。一般認為,乾隆初年,因京師錢貴,武英殿「銅字型檔」所存之內府銅活字全部銷毀用於鑄錢。追本溯源,提出這一看法的始作俑者就是乾隆帝,《御制詩四集》卷二十二「題武英殿聚珍版十韻有序」有詩句「毀銅惜悔彼,刊木此慚予。」在「毀銅」一詞下注「康熙年間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刻銅字為活版,排印蕆工。貯之武英殿,歷年既久,銅字或被竊缺少,司事者懼干咎。適值乾隆初年京師錢貴,遂請毀銅字供鑄,從之。」這一觀點影響很大,連當時朝鮮使臣都記載下來。張秀民也在《中國活字印刷史》一書中加以強調稱「管理人員監守自盜,恰巧北京錢貴,他們怕受罰,就建議毀銅鑄錢。乾隆九年(1744年)將銅字型檔所殘存的銅字、銅盤統統銷毀,改鑄銅錢,真是得不償失。」其實,乾隆的記憶有誤。直至乾隆九年(1744年),銅字型檔貯存的銅活字丟失不多。根據軍機處檔案,且這批銅活字熔鑄後並不是為了鑄幣而是用於鑄造雍和宮三世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四月初八日軍機處檔案奏議中說「《古今圖書集成》字板業經銷毀改用」。根據此檔案可知,這批被銷毀熔掉的銅活字就是刷印《古今圖書集成》的字板。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六月初四日的軍機處上諭檔更披露了蒙蔽已久的重要事實:

遵旨查詢:武英殿現在有無銅字板並銷毀時有無被人換去之處。據該館官員等稱,乾隆九年十一月初六日武英殿將銅字板二萬七千八百六十斤查明具奏,奉旨著佛保銷毀備用,欽此。於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因鑄造雍和宮三世佛,復經奏請此項銅板銷毀應用。現今並無存貯銅板亦無被人換去。等語。謹奏。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初四日奉旨:知道了。欽此。

正是由於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准允親王奏請將內府銅活字熔鑄雍和宮三世佛,這一批珍貴的銅活字就此消失了。銅活字熔毀後30年,乾隆帝欲將四庫全書館中罕見的書刊印出來,因內府銅活字已然不存,乾隆帝追悔莫及「所得有限,而所耗甚多,已為非計。且使銅字尚存,則令之印書,不更事半功倍乎?深為惜之」,最後不得不另刻木活字使用,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遺憾。

那麼,雍和宮三世佛的具體的鑄造過程是怎樣的呢?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始改為喇嘛廟,所成立的「雍和宮工程處」負責修建工程和採辦物料,所需銅料達數萬斤,如雍和宮檔案乾隆九年四月十七日條:

尚有碎銅斤約計三萬餘斤交與雍和宮工程應用。旨:乾隆九年四月十七日交與太監胡世傑、張玉等轉奏。

奉旨:銅鼎、鐵鼎交與佛保呈覽。其餘知道了。欽此。

即便這樣仍不敷所用。乾隆帝要鑄造銅佛像,作為負責董理其事的和親王弘晝想出的方法就是把內府銅活字熔鑄,這一方案得到了乾隆帝的支持,最終得以實施。

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工匠會同「中正殿」造辦佛像的工匠,在察汗達爾罕喇嘛(德勝門外黑寺的主持)設計和指導下精心鑄造三世佛。原料為江南赤銅兌白銀和黑鉛溶在一起煉成的黃銅。雍和宮東牆外邊的東北角上有一條衚衕叫「銅廠子」,就是清代煉製這種黃銅的地方。

乾隆十一年六月十四日為雍和宮銅三世佛做主心木需用紫檀木事折稱:

委主事溥昌持來雍和宮工程處郎中楊作新等押帖一件,內開:雍和宮工程處為移付事。經總管內務府大臣三具奏內開,據張家喇嘛說,雍和宮供奉三世佛三尊,做主心木需用紫檀木寫泥金咒,甚屬利益。等語。今凈需用上見方二寸五分,下見方二寸五分,長六尺紫檀木三塊,向造辦處取用。等因。於乾隆十一年六月初八日具奏。奉旨:知道了。欽此。隨回明侍讀學士沈崳、外郎李英、司庫白世秀,啟怡親王、內大臣海望准行。欽此。

於九月初三日副催總得福將長六尺紫檀木主心木三根送往雍和宮收訖。

乾隆十二年七月十四日(1747年8月19日)總管內務府大臣三和奏為成鑄雍和宮三世佛、阿蘭、迦舍等佛請領庫金數目事折稱:

奴才三和謹奏:為請領庫金遵旨鑄雍和宮三世佛三尊、阿藍、迦舍二尊。現在敬謹成鑄其銅佛法身,見內泥金所用飛金必須足色赤金方堪應用。今約估捶造泥金需用赤金拾兩四錢一分五厘。請將此項赤金向廣儲司支領應用。俟完竣之日再將實用金數另行奏聞。謹將約估細數分晰清單一併恭呈御覽,為此謹奏等因繕折於十二年七月十四日工部左侍郎、總管內務府大臣將折片交與御前三等侍衛五十七轉奉。奉旨:知道了。欽此。廣儲司筆帖式六十一送至。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世佛鑄造完成交付給雍和宮大殿。應該說,乾隆帝對於雍和宮三世佛鑄造極其重視,所費甚巨。根據乾隆朝內務府奏銷檔,造銅佛像之例,每高一尺用工料銀139.6兩銀,三尊銅佛各高五營造尺,共用工料銀2094兩。佛像所用鍍金葉為足色赤金,亦稱「飛金」,裝顏佛像並成做背光共器龕案應用飛金260兩。佛像的胸腔和腹腔裝上的各種寶藏稱「裝藏」,從月折檔中可知,三世佛中的裝藏包括各種珍寶,裝藏取六成色淡金、銀、小珍珠各0.02兩,九分重金錁27個,用六成色淡金2.43兩,十兩重銀盤3個、五兩重碗3個、六錢重匙3張、九分重銀27個用銀49.27兩。此外,三世佛蓮座裝藏用小盔甲3副、大小鐵78塊、釘4194個、腰刀3口、大小鐵27塊、取象3副、大小鐵102塊、鍍金取頭等赤金葉,共243兩。三世佛蓮座裝藏用小盔甲3副、鐵式件3塊、撒袋3副、大小鐵式件12塊、鍍銀取銀葉0.07兩。

總之,釐清雍和宮三世佛與內府銅活字之間的關係,不僅可以糾正乾隆帝銅活字熔化用於鑄錢之說,而且還揭示了雍和宮三世佛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今天,雍和宮吸引著眾多旅遊觀光者與朝佛者,大雄寶殿的三世佛是其中重要的佛像。知道了三世佛的來歷及鑄造過程,除了明了其佛教內涵外,還可以增加我們對其歷史文化價值的認識。

(作者:項旋,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原文發表於《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2年5期,注釋從略)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故宮94年來首次開放夜場參觀
民國揚州賬冊現身哈佛圖書館 參與修志的都是文化圈大佬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