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別再給孩子物質獎勵了,要孩子做某件事,這樣獎勵更有效

別再給孩子物質獎勵了,要孩子做某件事,這樣獎勵更有效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噢~

別再給孩子物質獎勵了,要孩子做某件事,這樣獎勵更有效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養娃,絕對是一個不斷打怪升級的過程。

小時候「言聽計從」的孩子,突然發現會「講條件」了。

「我好好吃飯,等會必須給我看電視!」

「鋼琴考級通過,得給我買玩具!」

「先讓我玩會iPad,我才寫作業!」

當然,孩子學會「討價還價」不完全是件壞事,這表明他自我意識的建立,思辨能力的成熟。

但事情的另一面可能是,我們用錯了或用多了物質獎勵。


物質獎勵可能讓孩子「唯利是圖」

心理學家雷珀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挑選一些喜歡畫畫的孩子,並分成兩組。

他跟A組的孩子說:「你們畫得好就給獎賞」,然後跟B組的孩子說:「我好想看看你們的畫」。

3個星期後,A組的孩子們大多不情願主動去畫畫,興趣也明顯地降低了。而B組的孩子卻一如既往地積極繪畫。

別再給孩子物質獎勵了,要孩子做某件事,這樣獎勵更有效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差異,雷珀認為,物質獎勵可以強化某種行為,直接驅使孩子去做某件事情,但同時會讓人總是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任務。這讓最初的「自主感」變成了一種「受控制」的束縛。

這種束縛感,會讓大腦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獎勵這件事上,無暇顧及所要完成的認知任務。


物質獎勵無法讓孩子開動大腦

麻省理工(MIT)的24名本科生被要求完成兩項任務:

一個是純機械性的按鍵任務,來回不停地按鍵盤上的兩個字母按鍵——V和N;

另一個是認知性的加法任務,在12個數字的矩陣中找到和為10的2個數字,共有20個矩陣題。

別再給孩子物質獎勵了,要孩子做某件事,這樣獎勵更有效

加法任務中的矩陣

為了考察物質獎勵對不同任務產生的激勵影響,學生們會在高獎金的情況下,分別完成兩項任務。

結果發現,在高獎金的刺激下,學生們的按鍵任務完成地非常好;

在高獎金的推動下,學生們的加法任務反倒完成地很糟糕。

換句話說,高物質獎勵只對機械性的體力活兒有效,對認知性的腦力勞動卻起了抑制作用。

這就好比說,我們用錢來鼓勵孩子做家務,會事半功倍;但如果用錢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可能就不那麼奏效。


真正能夠激勵孩子的只有他自己

我們給孩子物質獎勵,希望他好好學習。這跟老闆發獎金,希望員工努力工作是一樣的。

但現實是,獎金的激勵效應是有限的。

心理學家赫茲伯格在雙因素理論就曾說過:物質獎勵說到底只是一種保健因素,只能保證員工不發牢騷,將工作積極性維持在一個基準水平上。但它是無法讓員工滿意,從而高熱情地投入工作的。

別再給孩子物質獎勵了,要孩子做某件事,這樣獎勵更有效

想要大幅提升積極性,還得從成就感、認可、工作的吸引力這些激勵因素著手。也就是我們平時常掛在嘴邊的「內在動機」或「內驅力」。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物質獎勵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時可以讓孩子動起來,做家務、寫作業、練琴,但可能無法喚起他內心對事情的認可和投入。

想要孩子真正、真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上,還得從激發他的「內驅力」入手,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 為孩子設立中等難度的目標

想要孩子獲得成就感,最重要的是幫助他設立一個合理的目標。在給學生上管理學課時,經常會提到一個概念「先進可達性」

別再給孩子物質獎勵了,要孩子做某件事,這樣獎勵更有效

這個目標既不能唾手可得,又不能遙不可及,需要通過一定的努力才可以完成。

強烈建議爸媽們使用這個原則,為孩子設立中等難度的目標。

因為,這樣做既可以讓孩子從小就樹立一種勇於接受挑戰、奮力實現自己目標的態度,又不會因為目標過於困難而挫傷他的積極性。

  • 讓孩子獲得成長型的認可

斯坦福教授Carol Dweck在TED演講中說,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學會明智地誇獎孩子。

不再表揚他的天賦和智商,不給孩子貼標籤,而是誇獎他積極投入的過程:


努力:你很努力啊堅持:儘管很難,但你一直沒有放棄態度:你的態度很積極進步:你在_方面進步了很多

這樣成長型的鼓勵,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勝任感,激發的他的潛力,讓他相信自己擁有變得更好的力量。

  • 閱讀積極上進的書

曾經看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

別再給孩子物質獎勵了,要孩子做某件事,這樣獎勵更有效


十七世紀初,英國兒童讀物中包含的成就激勵信號增加,國民產值在一段時間後也出現了增加;到了十八世紀初,成就激勵信號下降,國民產值也隨之下降。

解讀其中的因果關係,我們就會發現:

兒童讀物中包含越多積極向上、鼓勵孩子追求成功的內容,若干年後,越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強烈成就需要的成年人,進而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這又回歸到我一直信服的觀點,讀什麼樣的書,成為什麼樣的人。

想要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就多給他讀一些勵志的傳記故事,讓他始終熱血沸騰、鬥志滿滿

別再給孩子物質獎勵了,要孩子做某件事,這樣獎勵更有效

我的偶像,20世紀最偉大的管理學家-Peter ·Drucker

  • 中等獎勵促進最佳表現

杜克和卡梅隆大學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激勵是有臨界點的,過高過低都會影響最終的表現。

別再給孩子物質獎勵了,要孩子做某件事,這樣獎勵更有效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上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獎勵水平和任務表現的關係是一個倒U型曲線,中等強度的獎勵水平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


就拿做家務來說,全然沒有獎勵的情況下,孩子的積極性處於零點;當提供中等獎勵時,孩子的動機最高,做家務的效果也最佳; 當獎勵過高時,孩子做家務的動機和效果反而會下降。

所以,即使在某些適合物質獎勵的情境下,運用的尺度一定要適宜。

把獎勵的標準定太高,只能是「好心辦壞事」,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最後,敲黑板給大家畫下重點:

? 物質獎勵只對機械性的體力活兒有效,對認知性的腦力勞動不起作用;

? 物質獎勵並非越高越好,到達某一臨界點後,再高的獎勵只會起反作用;

?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只是一種外力,我們還是需要從根本上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設立中等難度的目標,讓孩子通過努力就可以完成,獲得成就感。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態度、堅持和進步,而不是一味誇獎他聰明。讓孩子多閱讀勵志的故事和傳記,潛移默化中激發他的上進心。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告訴大家,在娃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既要敢用、善用物質獎勵,更要注重孩子內驅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Dan Ariely, Large Stakes and Big Mistak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2009. 等


川媽說說

這裡,給大家講講羅傑·羅爾斯的故事吧。

羅傑·羅爾斯是紐約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

他出生在紐約聲名狼藉的大沙頭貧民窟,這裡的孩子成年後很少有人獲得較體面的職業,羅傑·羅爾斯是個例外。在他就任州長的記者招待會上,羅爾斯對自己的奮鬥史隻字不提,他提起了一個大家非常陌生的名字——皮爾·保羅。

皮爾·保羅是羅爾斯的小學老師,他在1961年被聘為諾必塔小學的董事兼校長。當時正值美國嬉皮士流行的時代,皮爾·保羅走進大沙頭諾必塔小學的時候,發現這兒的窮孩子比「迷惘的一代」還要無所事事:曠課、鬥毆,甚至砸爛教室的黑板。

當羅爾斯從窗台上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台時,皮爾·保羅對他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羅爾斯大吃一驚,長這麼大只有奶奶讓他振奮過一次,說他可以成為5噸重的小船的船長。這一次,皮爾·保羅先生竟說他可以成為紐約州的州長!他記住了這句話,並且相信了它。

從那天起,「成為紐約州的州長」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面旗幟。

他的衣服不再沾滿泥土,說話不再夾雜污言穢語,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後的40多年裡,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51歲那年,羅爾斯真的成了州長。


我是川媽,曾經的女博士,現在的大學老師,飄過美國 、澳洲,目前坐標北京,知名母嬰自媒體「mom看世界」的創始人。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來源:mom看世界(ID:xyzm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