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通緝令畫得不像,為何還能抓到罪犯?官員:你看看最後那句話

古代通緝令畫得不像,為何還能抓到罪犯?官員:你看看最後那句話

古代通緝令畫得不像,為何還能抓到罪犯?官員:你看看最後一句話

文/春秋歷史會

在最近幾年,由於古裝電視劇的大熱,人們對於古代歷史也有了更多的了解。雖然影視劇在拍攝的時候,都會加入一定的藝術手法,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一定的依據的。而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往往都能發現這樣一個場景,朝廷在追捕罪犯的時候,往往都會在一個特定的地點,張貼通緝令,發動老百姓來一起追捕嫌犯。

古代通緝令畫得不像,為何還能抓到罪犯?官員:你看看最後那句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但是,因為古代是沒有照片的,繪畫技術也沒有如今逼真,所以通緝令上的人物畫像,往往都不忍直視,最多也就有個大概的輪廓。因此,估計嫌犯自己看到了,都不一定能認得出來。在加上,嫌犯如果稍加易容,那麼就更難抓到了。那麼,古代的官府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這樣真的能抓到罪犯嗎?相信古代官員會告訴你:看看通緝令上的最後一句話寫的什麼!

古代通緝令畫得不像,為何還能抓到罪犯?官員:你看看最後那句話

其實,通緝令,也被叫做海捕文書,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官府,下令讓全國各地的衙門一起幫助抓捕罪犯的公文,所以簡稱「海捕」。在海捕文書上,一般會寫上逃犯的姓名、年齡、籍貫,外貌特徵,以及逃犯的畫像,方便老百姓辨識。此外,還會在上面附著一定的賞賜,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

而在海捕文書之中,最直接有效的,應該就是逃犯的畫像了,但畫像又難以辨認,朝廷要如何抓住逃犯呢?其實,大家都理解錯了,古代的通緝令並不是靠畫像來抓捕逃犯的,而是靠以下幾種方式。

古代通緝令畫得不像,為何還能抓到罪犯?官員:你看看最後那句話

首先,是證明身份的文件,也就和我們如今的身份證很像。而這種證明身份的證件,早在商鞅變法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當時被叫做「照身貼」。而且,當時的人們已經非常重視這一方面了,沒有「照身貼」是無法進出城門的。所以最後商鞅也是因為沒有帶它,才被拒絕出關,無奈只能返回封地,最後被車裂而死。

古代通緝令畫得不像,為何還能抓到罪犯?官員:你看看最後那句話

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歷朝歷代都在完善這一制度,包括和尚也需要身份證件,只不過和普通人有一些區別,被叫做「度牒」,出門之後還要有「路引」。當初唐僧用的「通關文牒」,就是這個東西。

古代通緝令畫得不像,為何還能抓到罪犯?官員:你看看最後那句話

其次,就是「保甲連坐」制度。因為我國古代的老百姓,基本都是以「戶」為最小的社會組織,10戶為一甲,並設立甲長;10甲為一保,設立保長。而「連坐」,就是指一人犯罪,整個鄉鄰都會受到牽連,被大家問責,要是包庇罪犯,就更是罪加一等。所以,老百姓在遇到外鄉人的時候,只要沒有出示身份證件,說明來由,就會被送到官府之中。所以,這就大大增加了逃犯被抓的成功率。

古代通緝令畫得不像,為何還能抓到罪犯?官員:你看看最後那句話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懸賞金額。在每一份海捕文書上,都會在最後寫上一句話「賞金多少兩」,而這個賞金一般是不確定的,小到幾百兩,大到數千兩,甚至是上萬兩都有,而且這個錢,朝廷一般都不會賴賬。而這筆錢,對於老百姓來說,無疑是天大的誘惑。要知道,在古代,10兩銀子就夠一戶普通的人家一年的開銷,即使是朝廷官員,一年的俸祿也不過是數十兩銀子。

古代通緝令畫得不像,為何還能抓到罪犯?官員:你看看最後那句話

因此,這些逃犯,就成為了老百姓眼中,一座會行走的「金山銀山」。所以,在老百姓遇到外貌相似的外鄉人時,都會先將他們綁起來,送到官府之中。不管它到底是不是逃犯,先收押再說,萬一真的「歪打正著」呢?甚至,在這種豐厚的賞賜之下,還誕生了一些專門以追捕逃犯為職業的人,有點類似西方的「賞金獵人」,他們要做的,就是去尋找逃犯的蹤跡。

古代通緝令畫得不像,為何還能抓到罪犯?官員:你看看最後那句話

所以,也正是通緝令的懸賞金額,讓那些逃犯插翅難逃,畢竟「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誰也不會錯過這個好機會。在加上有「保甲連坐」和「身份證明」的制度,讓這些逃犯都無所遁形。當然了,除非這些逃犯一輩子不與人打交道,隱居深山老林,那麼都無法逃脫被捕的命運。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