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拜《梁皇寶懺》的意義和功德

拜《梁皇寶懺》的意義和功德

禮懺的意義,可以兩個字來貫串,那就是「因果」;宇宙萬有之中,誰也逃不過因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為一切都有因緣,都離不開因緣法;就好像我們偉大的佛陀,雖然他已經「因」圓滿了、「果」也圓滿了,但他仍然降生娑婆,示現人間,為我們樹立修行、悟道的榜樣。

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也曾經歷無數的考驗與磨難;他與提婆達多多生多世的惡緣,而屢屢被加害、被障礙,這些都是過去世的種種因緣,而不得不承受的果報。因此,身為佛弟子,對於「因果」、「因緣」必須要重視。

說到過去世的因緣,在佛經里有一個故事,講得非常非常的有意思;一個修行人如何在行持中,孝養父母;因為孝養父母的功德實在非常、非常之大;故事是這樣說的: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年發生大旱災,氣溫非常高,非常的炎熱,整個農田的五穀都枯死了,可以說是個荒年。當時的印度,到處鬧饑荒,不知道餓死了多少人。因而佛弟子們每天出外去托缽,往往都化不到飯。

有一天,佛陀為了要了解實際的情況,等弟子們出去托缽以後,他也靜靜地去托缽。雖然他挨家挨戶地跑了好多家,也同樣的得不到食物,空著缽回來。一天是這樣,兩天也是這樣,一粒飯都沒有化到。在第三天回來的半路上,忽然遇到一位年輕的比丘,他看到佛陀托著缽,便關心地問題:

「佛陀啊!您已經吃過飯了吧?」

佛陀說:「啊!我已經三天沒有化到飯,現在跟你講話,我已經感到很吃力,一點力氣也沒有了。」

這位比丘聽了,非常難過,心裡想:佛是天人師,他的福報是最大的,想不到會碰上這荒年,連佛都沒有飯吃,我們這些人,更不用說了。於是,他馬上下了決心:要把他的袈娑賣了,將所得的錢,拿來買飯供養佛陀。結果,他真的把袈裟賣掉,去買了一缽飯,恭恭敬敬地奉獻給佛陀,實現了他要供養佛陀的願望。

佛陀本來已經知道了,但是卻故意問他:

「現在整個國家這樣窮困,大家都沒有飯吃,你這缽飯是從哪兒來的?」

當然,這位比丘不敢瞞著佛陀,就老實地把飯的來源說了一遍。

佛陀就說:「你要知道,袈裟,是我們出家人最尊貴、最莊嚴的法服,你怎麼可以隨便把它賣掉呢?不過,你的這片供養心,我是非常感謝!但是,我卻消受不了啊!」

比丘聽了,有點失望,也有些不明白,就問道:「連佛都消受不了,那還有誰消受得了呢?」

佛陀並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問他:「你還有父母嗎?」

「有!」

「好,這缽飯你就拿回去供養你的父母吧!」

比丘反問道:「父母可以消受得了嗎?」

佛陀肯定地回答:「可以,你想想:我們的身體從哪兒來的?就是父母給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所以你把飯拿去供養父母,他們是消受得了的。」佛陀接著又問:「你的父母有信仰佛教嗎?」

「他們沒有信佛。」比丘答道。

佛說:「哦!這是一個機緣。你把飯拿回去供養父母,他們一定很歡喜的!然後你再跟他們說三皈依,這樣,他們由信佛而學佛,他們接受你的供養,就能夠消受了。」

因此,比丘聽從佛陀的教導,父母當然非常歡喜,於是便皈依了三寶。

從這個佛經里的故事,就能說明佛教是非常重視孝道的。

所以「凈土三福」中的「第一福」里就說了:「孝養父母,奉待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可見孝養父母是我們學佛、修行的根本;而我們現在法會中所拜的《梁皇寶懺》其主要的宗旨,亦無非警勉我們要懺悔罪障,修十善業;而且還要深信因果,慈心不殺,廣修供養,孝順父母,如此才會有功德。上述故事中的年青比丘,就是因為供養父母而獲得無量的功德。

而今天我們也是一樣,所謂「佛在世,我沉淪」;佛離現在已二千多年了,但是佛法猶在;佛陀是多麼的偉大啊!他不舍眾生,臨涅槃前,把最珍貴的法留給我們、指示給我們;我們如何能不對他生起恭敬的心、皈投的心呢?他教導我們要孝養父母的訓誨,我們又怎能不牢牢的記住呢?

所以,今天大家來拜《梁皇懺》,一方面是消自己的業障,另一方面,是幫我們的父母:現世的父母、過去的父母消業障,令他都能夠離苦得樂。而我們給他什麼供養?也就是法供養。藉此拜懺的功德,令他們都得到超生。我們經常說:「上報四重恩。」「四重恩」也就是佛恩、國土恩、眾生恩和父母恩,可見報父母恩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千萬不要忘記啊。

精彩開示

若有受益,隨喜點贊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光孝寺 的精彩文章:

每逢佳節胖三斤,這有妙招說你聽
周末講堂 五戒表解

TAG:廣州光孝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