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著名散文家李舫:科技催生文化,我們又站到了一個重要門檻上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著名散文家李舫:科技催生文化,我們又站到了一個重要門檻上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攝影 李強

2019年,傳媒生態持續演變,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隨著5G時代來臨,視頻傳播迅猛崛起,同時技術創造新內容也正在顛覆傳統的內容生產方式。3月30日,在《傳媒》雜誌、封面新聞聯合舉辦的以「堅定文化自信 傳播時代聲音」為主題的互聯網時代人文內容創新研討會上,邀請國內行業翹楚、專家學者、文化名人、媒體精英,就互聯網時代我們該如何應對,展開了頭腦風暴。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李舫,同時也是一名實力派散文家。在名人堂·2018年度圖書評選中,李舫《紙上乾坤》榮獲年度十大好書。對於媒介與內容,渠道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她又有怎樣的思考?

在發言環節,李舫首先講她曾經讀到的兩個故事。「一個是在19世紀科技推動人類文明的故事。埃菲爾鐵塔矗立在巴黎,讓人們知道我們周圍的事物不是二維,而是三維。從二維到三維是一場革命,由於這個革命,就有了美術和現代派藝術的萌芽。還有一次革命,是照相機的發明,讓人們能夠定格於快速奔跑事物。這就帶來了立體主義。由此可見,很多藝術方式的變革,是由科技催生而成。」李舫對當下有一個深刻感受,「今天我們又到了一個科技催生文化,科技推著我們向前奔跑的時代。我們跟100多年前、200多年前藝術家一樣,當下是站在一個重要的門檻上。我們要認真對待的是,我們應該怎麼向前奔跑,怎麼跨過門檻,怎麼不被門檻甩在後邊。」

善於哲理思辨的李舫認為,事物高度和速度的變化催生了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今天的變化有可能又是高度和速度的變化,重新調整了我們生活中、生命中的時間和空間。前兩天我看到一本書,叫做《暗物質》,人類走到最遠的距離,月球、火星,有了暗物質以後,要重新抵達宇宙最深的一塊,暗物質有可能讓人類生存速度有變化,我們的生存方式都會發生變化。」

身為人民日報海外版副主編,李舫提到,如今的人民日報,除了包括傳統的新聞紙,還包括微信、微博,英文客戶端、中文客戶端、小視頻,甚至包括相片等多種傳播渠道和平台。「事實上,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潛在讀者,也是潛在的報道者。今天是一個縱情奔跑的時代,如果找到自己的路,非常重要。眾生喧嘩,更需要凝神靜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峨影出品《第一次的離別》柏林獲獎 詩意現實主義氣質打動國外觀眾
中國音樂產業正在快速崛起,未來付費空間可期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