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萊娛親:古人行孝與老人的情感關懷

老萊娛親:古人行孝與老人的情感關懷

中國歷史上,有大量以道教人物及道家學派人物為主人公的好故事。

傳統故事「二十四孝」中有「老萊娛親」的故事,講的是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老萊子」裝扮成嬰孩模樣,學小孩兒哭啼以討父母歡心。

本文從該故事出發,介紹「老萊子」本人,並結合「老齡化」「情感關懷」等社會話題。

來看這一中國故事背後的古人行孝與老人的情感關懷。

老萊娛親(資料圖)

1

老子與老萊子

在回顧這個故事之前,我們還是先看看「老萊子」本人。這個名字很有趣,是在「老子」的中間加了一個「萊」字,如果不注意,往往會誤認為是同一人。

這樣的猜測,在歷史上還有很多。

李零先生在《老李子和老萊子》一文中,對於上述的「老子」與「老萊子」的說法,依據老子的姓氏「李」在古楚文的寫法,提出了自己的構想:「楚文中的『李』、『萊』皆從來,讀音相同,寫法相近。」

所以李零懷疑這兩人實為一人,但現在的學界多數認為老萊子、老子是不同的兩人。

荊門蒙山(象山)石刻(資料圖)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在《史記·正義》中有:「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萊子,故書之。列仙傳云:『老萊子楚人,當時世亂,逃世耕於蒙山之陽,莞葭為牆,蓬蒿為室,杖木為床,蓍艾為席,菹芰為食,墾山播種五穀。

楚王至門迎之,遂去至於江南而止,曰: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老萊子,為避世亂,隱居在「蒙山」。

這個「亂」,即楚惠王十年的「白公盛之亂」,而「蒙山」一說在現湖北荊門境內。

如今稱作「象山」,因象山先生陸九淵曾講學於此。歷史上有「老萊山莊」,是荊門歷史著名的「三台八景」之一。

2

老萊娛親

《藝文類聚》引《列女傳》,詳細記錄了這個故事:「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直,嬰兒自娛,著五色綵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卧地為小兒啼。」意思是老萊子孝養父母,七十歲時,身穿五色綵衣,卧在地上學嬰兒啼哭,用這樣的形式讓父母開心。

這個故事裡的老萊子已「七十歲」,是長壽之人。《文選·天台山賦》中寫有:「老萊子,古之壽者。」

椿樹(資料圖)

李清照有一首《長壽樂·微寒應候》,寫有:「況青雲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後。看綵衣爭獻、蘭羞玉酎。祝千齡,借指松椿比壽。」

其中,「綵衣爭獻」就是用這個典故。此外在中國文化中,「松椿」指代「松樹」、「椿樹」,都表長壽,如賈島的《靈准上人院》詩云:「掩扉當太白,臘數等松椿。」

3

情感關懷

老萊子讓父母開心的方式,是穿著「五色綵衣」,並「卧地為小兒啼」以討父母開心。

魯迅先生曾經對此行為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對這種形式表達出自己的反感。

筆者認為,魯迅的評論未見得有失偏頗,但也不適合當下。每個時代的人對同樣的故事會有不同的心態,這與其社會結構和主流價值觀密不可分。

情感關懷(資料圖)

「老萊娛親」,筆者看來是一種情感關懷的方式。老萊子贍養父母,不僅僅是在物質生活上,更是希望父母開心。

我們都知道,高齡老人身體機能也大不如以前,在生活中多有不便。「老萊子」的這種看似荒誕的行為,卻在那個時代是一種能夠博得老人一笑的方式。

回到當下社會,老年人對待新興事物的能力要比年輕人要差,面對日新月異的變化,尤其是在子女不常在身邊時,很容易形成情感的空窗期。

《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中稱,截至到2011年底,60歲及以上的中國人約有1.85億,其中40%的老人會出現情感空窗。眼下,「空巢老人」也是當下熱門的社會話題。

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多花點時間陪陪父母。同時,為父母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面對老齡化,國家提出了「以居家養老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多層次養老體系,其中「居家」是基礎。

作為子女,照顧老人生活起居的同時,應該多關注老人的精神生活。

道教崇尚「貴生」、注重「養生」,有非常豐富的旅遊以及養生資源,在新時期的老齡化社會中將發揮其重要作用。

(編輯:西銘)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恭祝文昌梓潼帝君萬壽聖誕
老子智慧:抱朴守真 逍遙一生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