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鎏金銅龍共有兩條,第二條破損嚴重,專家修復用了三個「絕」招

唐鎏金銅龍共有兩條,第二條破損嚴重,專家修復用了三個「絕」招

在陝西省歷史博物館中,有一個鎮館之寶——唐鎏金鐵芯銅龍,它曲身飛舞的姿態猶如從天而降,「龍」的形象被表現的活靈活現。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當年此寶出土的時候,一共出土了兩件唐鎏金鐵芯銅龍,可是第二件銅龍,卻被專家們鎖在了庫房之中,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第二件銅龍殘缺嚴重而無法修復,經過將近30年的辛苦研究,專家們終於找到了修復的方法,到底是什麼方法呢?今天就讓小編給您揭秘。

唐鎏金鐵芯銅龍,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草場坡,出土的時候一件完好一件殘缺,而且殘缺的哪件,殘得十分厲害。經過專家們後期的清理,完整的這件重2780克,而殘缺的這件所有殘片加起來也只有1707.2克,如果這兩件鎏金鐵芯銅龍大小相近的話,那就說明至少缺了一半,殘缺度也就達到50%,所以修復難度極大。但幸運的是,龍頭還是完好的,除此之外,還有兩件軀幹,兩件龍爪,一件斷指。於是專家們就根據這些殘片,開始了漫長的修復研究工作。

專家們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確定「殘缺龍」的造型,在歷史上關於「龍」的形象有很多;最開始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釋意還很模糊:「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 。之後到了唐朝,關於「龍」的形象具體了一點,在《唐年補錄》中記載:「凡長十餘丈。鱗鬣皆魚。唯有須長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雙角各長二丈。」到了宋朝,「龍」的形象就清晰了許多,羅願在《爾雅翼》記載的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而這種形象也一直延續到了明朝;後來,李時珍在「宋龍」的基礎上又具體了一些,他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其背有八十一鱗……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於是,根據史料記載和另外這件完整的鎏金鐵芯銅龍,專家們研究出了三大修復絕招。

第一步:以完整的鎏金鐵芯銅龍為標準製作模型。因為對於文物的修復,必須要保證「三性」原則,就是審美性,歷史性和原真性,因此就要求在修復過程中不能憑空臆測,每一道工序都要有理有據。所以先按照完整鎏金鐵芯銅龍做一個可以調節的木架,然後將殘片放置在對應的區域,最後用陶泥將殘缺的部分填充完整,這就得到了缺失的部分,再然後將陶泥定型燒制出來,最終可以基本還原殘缺的鎏金鐵芯銅龍的造型。

第二步:還原真實的材料。為了將其原貌展現出來,肯定不能用陶瓷,所以第一步用陶瓷確定造型之後,接著就要還原真實的材料。因此,專家們先用定型的陶瓷翻制模具,然後用這件模具澆鑄銅件,之後再將新澆鑄銅件的斷截面修齊,用銅銷軸將殘片連接。

第三步:打磨和鍍金。由於整體是拼接而成的,所以和一體成型的相比有個硬傷,那就是連接處容易形成「病變」;即使是再高超的工藝,也難以100%還原真實的材料,所以時間一長,不同材料之間就會產生物理化學反應,導致「病變」;因此專家們決定「自殘」,就是將拼接處進行整體的打磨,這樣雖然對文物有些損傷,但是從大的方面考慮,這樣讓新舊材料之間可以有所融合,能降低後期發生「病變」的概率。最後就是用傳統的手法整體鍍金,並且適當做舊,保證和另外一件在視覺上形成統一。

這件殘缺的唐鎏金鐵芯銅龍,從出土到修復用了整整30年,其中無數的困難和巨大的壓力,是我們這些外行人所無法體會的;文物修復工作者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往小了說是為了修復完整提高觀賞價值,但往大了說那就是為了重現千年以前的輝煌,所以讓我們向這些文物修復工作者們致敬——是你們找回來我們的昨天,讓我們知道了先人曾經走過的自信而篤定的腳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漢朝文官流行攜帶一件青銅器,遇到危險時還有「特殊」用途
這個普通婦女的荒墓里,出土一件「重要」國寶,它還自帶三個謎團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