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位宋代商人的隱士情結

一位宋代商人的隱士情結

重利和市民化是商人的基本符號或形象,在步入一定階段之後又往往表達出更高的精神追求,一心想從現實和市儈中隱退出來。宋代是古代中國商品經濟較為活躍的時期,商業社會得到蓬勃發展,商人的地位也較前代為高。這一時期商人仍然保持了重利、追求財富的人性和職業本能,但又更多地展現出個體的獨立生活,個性從群征中解放、凸顯。新近,山東萊州市區附近發掘了一座宋代壁畫墓,為我們揭開了一位宋代普通商人的隱士情結。

墓主人是北宋萊州(今煙台萊州)本地人,從墓志銘記載的「祖籍天水」和甬道西壁題記壁畫作者「同保少兒李少博」,我們大膽推測墓主人姓李,單名一個「用」字。李用於元豐七年(1084年)十月因病去世,享年61歲。萊州地處沿海,得魚鹽物產和港口交通之利,商業活動頗為繁盛。李用的商人身份在墓誌中也記得較為清楚,他的家族世代經商,藉以發家致富,這也是為何他能興建內容如此豐富、規格如此高檔的墓室的原因,該墓特色十分鮮明,在整個山東地區的宋代平民墓葬中都屬一流。壁畫備宴圖中為數眾多的仕女,壁畫扇面所採擷的「富貴日興」、「金車入門」的道教術語,以及舞蹈圖、散樂圖的表演場景也都彰顯著李用的豪富氣象。墓室內只有題壁詩歌多了一份文學或文化情懷,能顯其淡雅心境。詩歌一共題有四首,均為七言絕句。是目前所知較早的墓壁題詩。

一位宋代商人的隱士情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山東萊州南五里村宋墓墓室北壁(總圖)

第一首為宋代詩人魏野的《尋隱者不遇》(唐人賈島有同名詩):「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不動松花老。采芝何處未歸來,白雲遍地無人掃。」其中結尾一句,宋末詩人蔡正孫《詩林廣記後集》卷九記為:白雲滿地無人掃。「遍地」的使用較「滿地」顯得隨意。魏野(960-1019年)是宋代著名隱士,入列《宋史·隱逸傳》,他自築草堂隱居於陝州東郊(今河南陝州),不肯入仕。詩中「尋隱者」、「真人」、「蓬萊島」,都是鮮明的與隱士情結相關聯的意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墓主人李用是萊州人,第一首所記蓬萊仙島,離萊州城和墓葬所在地都不算遠;而作者魏野離墓主生前的時代也最近,大抵屬於墓主人心目中「黃金時代」的詩人,在時代與地域上都能產生更多共鳴,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該詩擺在首位了。

一位宋代商人的隱士情結

墓室北壁題詩1

第二首是一首未能流傳下來的詩歌,作者不明。詩云:「男兒未遇福如何,落日煙村信聘馳。唯有深思與舊恨,翻峰未肯等閑君。」「未遇」特指未能進入仕途,「落日煙村」和「翻峰未肯」都表明作者是遠離塵世喧囂,將世俗感情深藏於心中,其中不乏懷才不遇的愁苦和漂泊天涯的無奈辛酸。

一位宋代商人的隱士情結

墓室北壁題詩2

第三首是唐代詩人來鵠的《聞蟬》。壁畫墓中記為:「青陰陰里一聲新,風薄輕輕力未勻。莫道聞時盡惆悵,有愁人有不愁人。」而目前流行的版本與之有所差異:「綠槐陰里一聲新,霧薄風輕力未勻。莫道聞時總惆悵,有愁人有不愁人。」顯然,流行版本的用詞較前者更為考究、雅緻,尤其是採用了具體的景觀「綠槐」,比虛無的「青陰」更易感知;並列描寫霧與風的「薄」與「輕」,比對單一對象風的描寫更顯豐富和貼切。這樣看來,前者雖可能是抄寫失誤,但更有可能是詩歌內容本身隨著時代發展有所改進,不少出土的詩曲都存在這種現象。如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秋思》,山西興縣紅峪村元至大二年(1309)壁畫墓記為:

一位宋代商人的隱士情結

瘦藤高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己獨不在天涯。 西江月

元人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北方士友傳沙漠小詞三闋頗能狀其景」,記該詩為:

瘦藤老樹昏鴉,遠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斜陽西下,斷腸人去天涯。

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韻》卷下「越調」《天凈沙·秋思》始為現在流行版本: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山西興縣紅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畫墓(正中為「天凈沙·秋思」)

在詞牌、作者,尤其是景觀上有較大差異:「瘦藤高樹」與「枯藤老樹」,「遠山」與「小橋」,「己獨不」與「斷腸人」;末尾「在天涯」與「去天涯」則是靜態的現在時與動態的未來時的區別。

一位宋代商人的隱士情結

墓室北壁題詩3

回到本首詩,作者來鵠(?-883年)是豫章人,也就是今南昌地區人,頗有才志而不得中舉,曾隱居山澤,又四處漂泊。他的詩歌多為懷才不遇,羈旅遣懷之作,《聞蟬》一詩亦然。蟬在古詩中不外乎表達凄楚哀怨和自喻高潔兩種感情,「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雖然本詩仍是以「愁」字為中心,但作者卻不落俗套,自詡為聞蟬鳴而心不生愁怨之人,於蟬鳴之鬧中取靜,超脫眾人,頗有一種「任爾風吹雨打,我自閑庭信步」的脫俗和閑適。

第四首墓壁題詩殘損嚴重,不過可以大致推斷出是唐代詩人胡令能的《喜韓少府見訪》。整理者將詩的釋文記為:忽聞梅福來相訪,笑著荷衣出草堂。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結尾一句,另有一個流行版本,為:爭入蘆花深處藏。「爭」較「走」更顯童趣。作者胡令能(785-826年),也是唐代著名隱士,隱居於莆田(今福建莆田),其詩生活氣息濃厚。

一位宋代商人的隱士情結

墓室北壁題詩4

墓室內的四首詩,作者時代逐漸靠前,那麼第二首詩的作者就有可能是晚唐五代或宋初的詩人。其他作品的作者比較明確,這三位詩人都是歷史上著名的隱士。詩歌中也多是對隱居生活的描寫,透露著身為隱士的那份閑情。

宋人崇尚文化,詩詞普及率高,這些詩應當都是墓主人生前較為喜歡的詩歌,死後由書手題寫在墓壁上作為陪葬。它們的主題較為統一,都與隱士或隱居生活相關,可以想見墓主人生前的文學喜好和生活態度。商人藉助於財力,尤其是累世經商者,子裔的文化素養也不會太低,在文教、經商並重的宋代更應是如此,李用雖然無法取得科舉功名進入仕途,但基本的文學修養仍然能夠保證。

此外,自魏晉以來,隱士文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是社會的獨特景觀,不管是真隱士,還是假隱士,是採菊東籬下的小隱,還是求自在於市井的大隱,隱士已經發展為一種潮流現象,不僅獲得了官方的認可,甚至列入史傳,並在正史中佔據一席之地。宋代中國社會文化整體轉向內在,詩歌以細膩婉約為主,隱逸詩隨之興起。宋代的市民生活較為繁盛,隱士文化也藉由文學作品進入市民社會,是不少人精神生活上青睞的資源與營養。隱士文化歸根到底是一種逃避主義,逃避現實的紛爭、煩擾,追求個人的自在獨立,這種「從心所欲」的處事態度可能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深的。

隱士和商人,似乎是不著邊際的兩類人,但如陶朱公范蠡般進退自如,既能經商成巨富,成名於天下,又能泛舟游四海,歸隱於江湖,顯然是商人們崇高的精神榜樣。宋代萊州商人李用的隱士情結,是人性的依歸,是個人的志趣,也是時代的縮影。

附記:2016-10-18 發表於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