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正史中法正權勢真的超越了諸葛亮?他們倆到底有怎樣的關係?

正史中法正權勢真的超越了諸葛亮?他們倆到底有怎樣的關係?


法正和諸葛亮在很多大問題上的態度出奇的一致。

法正和諸葛亮對待許靖的態度出奇的一致。許靖是聞名於天下的名士,他弟弟許劭精闢的評價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可是知人善任的劉備敏銳的察覺許靖名過其實,不適合做官。但是諸葛亮卻勸說道:「許靖是世人仰望的,不可以失去他呀,應該藉助他的名聲使得整個天下驚動。」法正也配合諸葛亮勸道:「天底下獲得虛假的讚譽而沒有實際才能的,就是許靖。但是主公剛剛開始創建大業,不能一戶一戶的和天下人說清楚原因,許靖的虛名傳遍天下,如果對他禮數不周,天下的人都會因此說主公不重視賢才。」在法正和諸葛亮的聯合勸諫下,劉備才決定禮待許靖,任命他為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官階位極人臣的三公的職務。

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動宇內。——《諸葛亮集》

正說曰:「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三國志法正傳》

法正和諸葛亮還據有相同的戰略眼光,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指出,要統一天下,必須「跨有荊、益」同時等到天下有變的時候,「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而法正則提出了志在奪取漢中,同時等到準備充分的時候,奪取雍、涼甚至統一天下的漢中策,漢中本來就是益州的一部分,這正好對應隆中對的「跨有荊、益」,而「蠶食雍、涼」正好對應隆中對的「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可見在戰略眼光上,法正和諸葛亮出奇的一致。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三國志法正傳》


即使有觀點分歧,法正和諸葛亮也能求同存異

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五人聯手制定了蜀漢憲法:《蜀科》。然而《蜀科》推行以後,由於法令嚴明,觸動了地方豪強權貴的利益,遭到強烈的抵觸,為此,法正建議諸葛亮「緩刑弛禁」,認為成都初定,只需要效仿當年漢高祖劉邦約法三章就行了,沒必要制定如此嚴苛的法律引起蜀中動蕩。諸葛亮給法正寫了《答法正書》耐心的和法正解釋了之所以不能沿用劉邦的方法約法三章而必須嚴刑峻法治理蜀漢的理由。(ps:這也證明諸葛亮權力依然在法正之上,不然就不是法正建議諸葛亮了,打臉某些人說法正權勢超過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冷落的說法。)而睚眥必報囂張跋扈的法正居然出乎意料的真的接受了諸葛亮的解釋,不在反對嚴格執行《蜀科》。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暗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累,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土,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敝,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矣。——資治通鑒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指出:諸葛亮和法正,雖然喜好和崇尚不同,但是都能從國家利益出發取長補短,諸葛亮經常對法正的智慧謀略感到驚奇。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三國志

可見,法正與諸葛亮是惺惺相惜的一對好朋友,他們互相欣賞對方的才能,共同輔佐劉備,那些說劉備重用法正而導致諸葛亮失寵的,是怎樣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鑒》

《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亭殿閣歷史 的精彩文章:

陳登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劉備為何對其評價奇高?
呂布武力到底有多強?正史中三國第一猛將到底是誰?

TAG:亭殿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