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謝艷明:論年號

謝艷明:論年號

年號不是給人取的名字,而是給某一君主統治期內的年份進行命名,有的代表某一年,有的代表若干年。年號跟人密切相關。當然,這個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到了明清兩代,一個皇帝使用一個年號,年號就成了人們對皇帝的稱呼。實際上,皇帝的真名在他們活著的時候是不能隨便稱呼的,否則就要犯大不敬之罪,因此老百姓不關心皇帝的真名,用年號稱呼他們倒也方便。我們可能很容易叫出「永樂皇帝」、「崇禎皇帝」、「光緒皇帝」等等,但叫不出他們的名字來,於是年號就成了皇帝的名字。

這裡需補充說明的是,明清兩代絕大多數皇帝只有一個年號,但還是有三個皇帝有兩個年號,分別是明英宗、清太宗和清穆宗。明英宗朱祁鎮前後兩次登基,第一次等級是在他九歲時,年號正統。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入侵,朱祁鎮親征,土木堡兵敗被俘。其弟朱祁鈺被擁立為帝,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557年),石亨發動奪門之變,英宗複位,改元天順。清太宗皇太極於明天啟六年(1626年)在瀋陽繼後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聰。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改國號大清,正式稱帝,所以改元崇德。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剛登基的時候使用「祺祥」年號,僅僅使用了半個月,慈禧、慈安兩太后發動了辛酉政變,改年號為同治,取「兩宮同治」之意。

年號是中國的獨創發明,一般由兩個字組成,有少數含三個字、四個字乃至六字。比如王莽的「始建國」(公元9-13年)、梁武帝蕭衍的「中大通」(529-534)和「中大同」(546-547)、武則天的「萬歲登封」(695-696)和「萬歲通天」(696-697)、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1038-1048)和西夏惠宗的「天賜禮盛國慶」(1069-1074)等。

年號除了是用於紀年以外,另外還表示祈求福佑、歌功頌德和改朝換代。年號是中國古代帝王們的正統標誌,代表政權的合法性,稱為「奉正朔」。那麼,年號究竟產生於何時呢?公元前841年,西周「國人」起義,周厲王奔於彘(今山西霍縣),其年周、召二公共同攝政,被稱為共和元年,中國歷史上有可靠的紀年始於此。但西漢以前,只有年次而無年號。年號正式產生於漢武帝十九年(公元前122年)。據《漢書》記載,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紀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為元狩元年,並追認在此之前武帝登基的年份為「建元」、「元光」和「元朔」。過了六年,山西汾陽出現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改年號為「元鼎」。漢武帝統治期間,每六年更換一次年號,元鼎之後,武帝還使用了「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等年號。

(漢武帝劉徹,在位時使用過「建元」、「元光」、「元朔」、「元鼎」、「元封」、「征和」等年號)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封建王朝的年號,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德」的年號,但這三個年號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所以,一般認為中國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溥儀所用的「宣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採用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這樣中國特色的紀年法就從中國大陸徹底消失。

年號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據《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文物出版社,1973年),歷代所用年號共708個,其中包含了重複使用的年號。在古代帝王和群臣的心目中,確定什麼樣的年號紀年則是一件十分神聖的事情。除了圖個吉祥,年號一般傳達下列含義:

1、表示受命於天、王朝正統。例如,北魏拓跋圭的「天興」(398-404)和「天賜」(404-409)、武則天的「天授」(690-692)、遼世宗的「天祿」(947-951)、宋仁宗趙禎的「天聖」(1023-1032)、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天輔」(1117-1123)、西夏襄宗的「應天」(1206-1209)、明熹宗朱由校的「天啟」(1621-1627),以及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天命」(1616-1626)等;

2、表示江山永固、繁榮昌盛。例如,漢桓帝的「永興」(153-154)、晉惠帝的「永康」(300-301)、晉元帝的「大興」(318-321)和「永昌」(322-323)、宋孝宗的「隆興」(1163-1164)、明光宗朱常洛的「泰昌」(1620.8-12),以及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乾隆」(1736-1795)等;

3、表示天下太平、福祿康寧。例如,漢明帝的「永平」(58-75)、漢安帝的「永寧」(120-121)、晉武帝的「咸寧」(275-280)、晉成帝的「咸康」(335-342)、晉簡文帝的「咸安」(371-372),以及宋太宗趙光義的「太平興國」(976-984)等;

4、表示王朝伊始、萬象更新。這種年號一般是開國皇帝的第一個年號,或新皇帝即位後的第一個年號。例如,漢昭帝的「始元」(前86-前80)、漢元帝的「初元」(前48-前44)、晉武帝的「泰始」(265-274)、南朝宋武帝劉裕的「永初」(420-422)、北魏拓跋燾的「始光」(424-428),以及隋文帝楊堅的「開皇」(581-600)等;

5、歌頌文治武功、品行德操。例如,南朝陳後主陳叔寶的「至德」(583-586)、唐高祖李淵的「武德」(618-626)、武則天的「神功」(697.9-12)、唐代宗的「廣德」(763-764)、宋真宗的「景德」(1004-1007)、元成宗的「大德」(1297-1307),以及明武宗的「正德」(1506-1521)等;

6、表示神聖祥瑞、天祚福佑。例如,漢宣帝的「神爵」(前61-前58)、南朝西梁世宗蕭巋的「天保」(562-585)、北魏拓跋嗣的「神瑞」(414-416)、唐高宗的「儀鳳」(676-679)、唐中宗的「垂拱」(685-688)、唐昭宗的「天祐」(904-907)、西夏毅宗的「天祐垂聖」(1050-1052)和「福聖承道」(1053-1056),以及西夏崇宗的「天祐民安」(1090-1097)等。

當然,中國歷史上700多個年號的含義不只這六個方面,但不管怎樣,它們都選取吉祥的寓意,也就是常說的「討個口彩」。一些年號成了地名,如:漢成帝的「建始」(前32-前28)和「陽朔」(前24-前21)、晉武帝的「咸寧」(275-280)、晉元帝的「大興」(318-321)、西涼李歆的「嘉興」(417-420)、梁武帝的「大同」(535-546)、北周宇文邕的「保定」(561-565),以及大理國段思聰的「順德」(968)等。還有一些成為現在赫赫有名的大企業的名稱,如:漢順帝的「永和」(136-141)、孫權的「嘉禾」(232-238)、南陳廢帝陳伯宗的「光大」(567-568)、金哀宗的「正大」(1224-1231)等。成為人名的年號不計其數。

一些年號因為天下大治而讓後世耳熟能詳,例如:唐太宗貞觀年間的「貞觀之治」,唐玄宗開元年間創造的「開元盛世」;一些年號還因為國家遭受自然災害或外敵入侵而讓人銘記於心,例如:宋欽宗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到處燒殺搶掠,還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皇族、后妃與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史稱「靖康之恥」。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沉刺痛漢人的內心。岳飛在《滿江紅》詞悲嘆說:「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那時候,天下大亂,國家羸弱,民不聊生。然而,「建安」卻給中國歷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曹、劉、孫三足定鼎的戰役都發生在這一時期,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渭南之戰等,極大地增添了中國軍事文化。文學藝術也得到了飛躍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文學有個專有名稱,即「建安文學」,除了曹氏父子領導文壇以外,還出現了一個著名的文學團體——「建安七子」,他們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朝鮮、越南、古代琉球國、日本也都採用了年號紀年。朝鮮半島的古新羅國於536年使用「建元」年號,直至1910年大韓帝國朝鮮純宗的「隆熙」年號。朝鮮歷史上還多次採用中國同期的年號。650年,新羅國開始使用唐朝的年號。明朝時期,朝鮮使用了中國的年號。1644年,明朝滅亡後,朝鮮繼續使用「崇禎」年號長達248年多。越南從544年開始使用年號,第一個年號是「天德」,1945年停止使用年號紀年,最後一個年號為阮朝的「保大」。日本於645年開始學習中國使用年號,第一個年號是孝德天皇的「大化」,他所推行的改革史稱「大化革新」。 明治天皇登基時頒布命令,改為一個天皇固定使用一個年號,稱為「一世一元」。日本至今還在使用年號,現任天皇於1989年即位,該年也就是日本的「平成元年」。

年號是中國兩千年封建君主的專有產物。雖然曾經為封建專制的統治服務過,但它已融入了中國文化的血脈中,對中國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是中國人發明並沿用兩千年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在日本繼續擔負歷史重任的它卻被它的發源地視之如草芥,棄之如敝履。或許有一天,日本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它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是不是要去申訴那是中國的文化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耿曉筠:古籍善本逆市上揚的背後
趙現海:明代長城地圖繪製與《延綏東路地里圖本》考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