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缺乏實戰經驗,勝在兵強馬壯:美國遠征軍的大舉到來

缺乏實戰經驗,勝在兵強馬壯:美國遠征軍的大舉到來

文|趙愷

魯登道夫及其操控之下的德國陸軍之所以不願意等待更多的部隊從東線調回便急不可耐地發動「皇帝之役」,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對美國加入協約國之後雙方力量對比失衡的恐懼。1917年4月6日,基於對戰局走向的理性判斷以及國家利益的權衡,美國眾議院以373票對50票表決通過了威爾遜總統以德國海軍潛艇擊沉美國船隻為由做出的宣戰決定。

作為當時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新興經濟體,美國所擁有的強大工業體系和充沛金融儲備的確令人生畏。但自南北戰爭以來已久不聞金鼓之聲的美國本土卻並沒有太多的常備軍事力量,1917年4月美國武裝力量總兵力僅19.6萬人,而被任命為遠征軍總指揮的潘興,其最近一次所指揮的軍事行動也不過是帶領著美國陸軍深入墨西哥北部去打擊潘喬·比利亞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結果還在對方的游擊戰術面前鎩羽而歸。

儘管威爾遜總統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徵兵動員,英、法等國也不遺餘力的為美國軍隊提供武器裝備和訓練指導。但顯然美國政府要將其龐大的適齡人口轉化為合格的軍隊還需要漫長的時間。因此協約國內部一度要求美國政府將遠征軍拆散成營、連級的戰術單位直接編入前線各師,甚至直接以補充兵的形式加入英國,並由此引發了美國方面的強烈不滿,繼續向歐洲前線增兵的行動也由此放緩。

1917年,美軍在紐約舉行赴歐參戰前的行進儀式

但魯登道夫所發動的「皇帝之役」卻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協約國內部的重重矛盾。隨著福煦領導的協約國西線聯合指揮部正式成立,美國遠征軍事實上獲得了與英、法等國部隊平起平坐的地位。而面對不斷被德國陸軍突破的戰線,福煦更不得不仰仗潘興手中那些尚未經過戰火洗禮的美國陸軍師去「救火」。事實證明美國陸軍雖然缺乏實戰經驗,卻勝在兵強馬壯。憑藉著滿編兵力為英、法步兵師兩倍的兵力優勢,竟也成了德國一時難以啃動的骨頭。

眼見美國陸軍尚可一用,急於扭轉戰局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喬治·克里孟梭拉上義大利總理奧蘭多於1918年6月初聯名致信美國總統威爾遜,一番感謝和吹捧之餘,更宣稱只有美國才能扭轉西線上不利的兵力對比,要求美國政府儘快在西線戰場上再投送100個步兵師。

勞合·喬治等人所說的不利局面,美國總統威爾遜同樣洞若觀火。經過「皇帝之役」的一番交換,協約國西線的總兵力已下降至164個師,而德國方面則集結了230個師。如果單純從作戰單位數量上來看,的確需要再投入100個師才能重新確立起優勢來。但德國陸軍在一連串的進攻之中,自身也遭遇了極大的損失。依照1918年6月1日的相關統計數字,德國陸軍在西線戰鬥步兵的數量實際僅為164萬人,並不比擁有145萬戰鬥步兵的協約國聯軍多出多少。

因此美國政府並不著急向歐洲大陸大舉增兵,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以每月25萬到30萬人的速度向歐洲緩慢增兵。雖然美國人的馳援速度並不能令英、法政府滿意,但對於協約國西線總指揮福煦卻已然足夠了。按照福煦的時間表,到1918年7月中旬便將有29個美國陸軍師抵達戰場,已足夠發動一場反擊,以將德國陸軍趕出巴黎近郊了。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為了喝酒,印度人有多努力嗎?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