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清皇帝服飾全覽

大清皇帝服飾全覽

清代的皇帝穿衣服戴帽子,是有嚴格的制度所規定的,而且這種制度和季節是分不開的。皇帝按季節穿衣服,它分別是皮、棉、夾、單、紗多種質地、式樣、顏色規格,文飾他都有嚴格的規定。大典祭祀和朝政時穿禮服,即朝服和袞服;年節喜慶的日子穿吉服,又稱龍袍;平時穿常服又稱便服,打獵穿行服;帽子要與衣服配套,分別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每種服飾,又有皮、棉、夾、單、紗等冬天夏天的分別。

皇帝的衣服不但種類很多,而且更換頻繁。在清宮內不但設有四執庫,專門存放皇帝的服飾,而且每天還有一批太監,專門管理皇帝的服飾和穿戴。不僅如此,還建立一種檔案叫《穿戴檔》,詳細記錄皇帝每天服飾的穿戴情況。

皇帝朝服

朝服分為冬朝服和夏朝服,同理也有冬朝冠和夏朝冠(大臣也如此,就是影視中為什麼大臣帽子有時不同的原因)。

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其基本款式是披領和上衣下裳相連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馬蹄袖三部分組成;下裳與上衣相接處有襞積,其右側有正方形的衽 。

此為乾隆帝冬朝服冬朝冠

此為雍正帝夏朝服夏朝冠

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藍色,朝日用紅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時用藍色,夕月時用月白色,即淺色藍。 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萬壽盛節、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的禮服。

此為嘉慶帝朝日冬朝服

此為清帝求雨祭祀朝服

此為清帝夕月朝服

此為夏季朝服

袞服(太子的叫龍褂,大臣的叫補服):為石青色,重大典禮時套在朝服或吉服外。左肩有日,右肩有月。都為正團龍,太子及諸王公不是,為行龍什麼的。

此為乾隆石青袞服

此為順治帝黃色紗綉四團金龍夾袞服(據會典記載,清代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的袞服均為石青色,而由於清初冠服制度尚未完善,皇帝的袞服除石青色外也有明黃色。這件袞服是現存清代早期唯一的一件明黃色袞服)

端罩:滿語叫「打呼」,在清代服飾制度中,是一種皇帝、諸王、高級官員等人在冬季時替代袞服、補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的一種圓領、對襟、平袖、長及膝、左右垂帶的翻毛外褂。

清帝黑狐皮端罩

吉服(俗謂龍袍):吉服是僅次於朝服的衣服,它是級別比較高的一種服裝。

清光緒 明黃緞綉五彩雲金龍十二章紋夾吉服

緙絲藍吉服

雍正帝吉服讀書像

吉服冠:穿吉服時佩戴的帽子,也是平時官員戴的帽子,所謂吉服,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

薰貂皮皇帝冬吉服冠

行服:一般是馬褂,一般用於外出和打獵。

明黃暗團龍里雙喜皮馬褂

香色夔龍鳳暗花綢皮行服袍,清康熙

康熙 油綠色雲龍紋暗花緞綿行服袍

行服冠;穿行服時穿戴,用紅纓結頂,前有東珠。不同於吉服冠。

清早期皇帝行服冠

皇帝夏行服冠,清乾隆

常服:與行服差不多,即為平常穿戴,顏色各異。

乾隆帝 醬色暗花緞常服袍

乾隆帝 藍色暗花緞常服袍

同治帝 柳綠色羽毛緞常服袍

甲胄:清代帝王尚武,立有大閱、行圍制度,清帝及宗室大臣,凡參加此類活動者,都要穿盔甲。清代鎖胄分胄衣和圍裳兩部分,大閱胄與戰時所穿甲胄不同,特點是不用金屬,而是以錦等絲綢飾以金版紋,代替胄上金屬珠。表面鬃漆,前後各有一梁,通體遍釘以鍍金銅泡,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鑲鍍金鏤,飾雲水龍紋及各色寶石飾件,綴以紫貂毛盔纓,頂鑲東珠一顆。乾隆大閱及狩獵時穿用,製作精良,色彩穩重,造型及紋飾極具形式美感。

乾隆帝大閱甲胄

康熙帝大閱甲胄

可能有未寫到的,歡迎大家補充。

作者_Librayear

微信公眾號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烏布西奔媽媽》的薩滿文化蘊含
北京西郊的老營房與火器營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