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做了逍遙道士,是否還要遵守繁雜的人間禮制?

做了逍遙道士,是否還要遵守繁雜的人間禮制?

一提起「道士」,人們的第一印象必脫離不了逍遙自在的描述,這與道教修行所追求的與世無爭、恬淡無為的思想是契合的。

道人,顧名思義是指遵道而行的人們,參悟人間大道正是他們日常的修行功課。

與世無爭、恬淡無為(資料圖)

因為看得明白萬事萬物之間的因果承負關係,又見了太多的生生滅滅、有有無無,所以有道之人往往不會心繫紅塵,而是更加追求獨居山林的世外逍遙。

道教尚隱,但歸隱的並不是自己的肉身,而是內在的真心。把心從繁雜萬物中提煉成為純一清靜之態,便不會再對人間瑣事生起諸多抱怨。

道人的逍遙,表面上看是身在世外無煩憂,實則更加強調胸有天地、心無掛礙。道教對「逍遙」思想的追求,可追溯到南華真人莊子這裡。

《莊子》一書中呈現出了一位藐視世間禮法、一心只求自我逍遙的文人形象。

在面對楚國使臣時,莊子並沒有卑躬屈膝以求福求貴,相反他卻用遊走在池塘中的烏龜自比,認為國君只不過是希望他去裝點門面,並非真正是為他好;

妻子故去後,莊子也沒有如常人一樣表現出悲傷的狀態,相反卻鼓盆而歌,認為妻子終於與大道合為一體,他是發自真心地為妻子而喜悅;

又如與惠施一同觀魚時,莊子固執地認為自己與魚兒悠遊的狀態合二為一了,任憑惠子如何辯解,終究不能改變他對逍遙世外的嚮往。

胸有天地、心無掛礙(資料圖)

在莊子的筆下,他經常對儒生大加批判,還提出了「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論斷,他反問那些把仁義禮智奉為圭臬的人們,如果你們所遵從的規制限制了人的自然屬性,這樣的禮制還是值得遵守的嗎?

這樣的驚天一問,使人們開始驚訝於莊子的怪異。在普通人的眼中,莊子的一切行為都與人之常情背離,甚至把他視為一個無視禮法、無情無義的存在。

這也使人們對道家逍遙思想產生了一定誤讀。莊子有如此行為言論,需針對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作解讀。

在禮樂崩壞的時代,各地諸侯常借天下蒼生的名義謀求為君為王的奢望,所以莊子才稱他們是世間大盜。與其在這樣的環境中苟且偷生,倒不如以歸隱的名義來求得內心中的安然。

莊子的逍遙之態,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受到外在名利等物的誘惑,一旦身染其中,便是親手為自己帶上了枷鎖,甚至會成為戕害生命的利器。「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道祖的三連問,恰恰是對人性的發省。道家追求之逍遙,並不勸導人們不問世事而求獨善其身,實則是對人之本性的回歸。

在此基礎上,聲稱道家無為的思想是對社會的不負責,或者認為追求逍遙就一定代表著對禮制的蔑視,這些觀點就帶有了明顯的主觀偏見。

只有真正關注到了人本身,才能使一切爭論都無言自息。

追求逍遙意在回歸人的本性(資料圖)

道教以陰陽為立教的根本,講究看待事物要具有兩面性,既能看到彼此之間的不同,還要能夠從不同之中找到內在的聯繫性。

前者言追求逍遙意在回歸人的本性,不使天真之性受到貪嗔痴妄等欲求的荼毒;那麼若對禮制綱常追根溯源,會發現其意義同樣在於對人們的身心進行檢束。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解釋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認為真正值得倡導推行的禮制,是符合天地大道與百姓需求的,如對父母的孝養、對妻兒的愛憐、對師長的尊奉、對家國的忠貞等等。

行禮如法,除了強調要做出合乎規範的行為外,更加要強調內心中本然而升的、尊上而愛下的情感。

莊子曾抨擊的是為個人私利而擾亂天下綱常的偽禮法,並非是在盲目地推崇修道便是毫無約束的自由。須知道,修行之事同樣注重身心上的自我檢點,這一點與制定禮制的初衷別無二致。

想要成為一名道人,首先要遵守三皈五戒,這是對一名道士在日常的宗教修持生活中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基本約束。道教中設定的種種戒律條款,可看作為禮制的宗教化表現形式。

世人常言修行苦,是因為不明白一切清規戒律皆是因心而起,若心內可以降服慾望諸魔,那麼外在的約束便是順本性而衍生的結果。

不求人間是與非,唯念心中清靜本然(資料圖)

不是禮法戒律規制了心性,而是心中本來清靜,所作所為、所念所行自然都符合去雜存真的修行方式;相反,如果仍認為禮法是對逍遙志向的局限,那就要反思心中的逍遙之志究竟是對一切塵俗的超越、還是沾染了太多個人慾望的歪曲理解呢?

能把這一點認知清楚,才有可能真正明白修真的意義。道教把修行稱為修真,「真」是內在不變的根本,人們之所以看不到自我之真,是因為已經被太多的虛偽遮掩。

所以言修行,其實是一個去偽的過程。所謂「偽」,是指人們身心之上背負的虛者、假者,從外在來看是被名利財色等物質欲求誘惑了心神;

從內在剖析還在於心中執念不滅,有所執必有所念,若念念有系,又如何才能證得無礙逍遙呢?

很多時候,人們各自都只是一個當局者,且常常被自以為是的清醒蒙蔽了雙眼。不論執念於逍遙修行,還是執念於如禮如法,均是對陰陽分離的偏執。

從二分之法返歸於真一本源,不求人間是與非,唯念心中清靜本然,這才是實現對人生疾苦的最終超越。逍遙之事,由此始也。

(編輯:西銘)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祖師說「法不傳六耳」,這與道法廣弘有衝突嗎?
二月二不僅是龍抬頭,還是福德正神土地公聖誕喔!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