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20世紀最著名的10個心理學實驗

20世紀最著名的10個心理學實驗

本文來自:心理學空間網

1

打開斯金納的箱子

老鼠的瘋狂世界

斯金納箱

美國新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斯金納的「箱子實驗」。

他將老鼠關在設計精密的箱子之中,使老鼠在做出某些行為(如按壓控制桿)時得到食物等「獎賞」,進而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一旦老鼠受到相關情景暗示便會觸動該行為模式。

斯金納認為那些我們原本認為是相當高級的自主自發的反應實際上只是一種低級的條件反射而已,斯金納稱之為「操作性條件反射」。

斯金納將實驗推廣到其他動物甚至人身上:他製造了一個「嬰兒箱」,將自己的親生女兒置於其中,進行訓練。實驗發現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行為也同樣是這種低級的條件反射的產物。這使他進而認為「人類向來珍視的『自由意志』其實並不存在。」

他主張心理學家成為統治階級,負責制約訓練民眾,使其「既具有人性,又能聽命行事。」儘管這些實驗和理論發展了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但如此冰冷的實驗與觀點使斯金納飽受爭議,甚至臭名昭著。

02

心靈暗室

米爾格蘭姆與服從權威

米爾格蘭姆電擊器的最高一檔 300 V

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米爾格蘭姆進行了一次關於權威服從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他組裝了一台假的電擊器,征來數百名受試人員執行電擊,並安排一名演員擔任接受電擊者。

在昏暗詭秘如密室般的實驗室中,米爾格蘭姆一再命令受試者電擊這名演員。隨著電流一步步加大,這名演員先是假裝痛苦呻吟,後來則不再出聲裝死。實驗結果令人吃驚:大部分受試者(沒有發現他們共同的特定人格特質)遵守了權威的命令,儘管他們被事先告知到達某強度的電流甚至足以致命,然而即使如此,他們面對命令也照做不誤。

米爾格蘭姆進而得出結論:個人會服從指令進行破壞,人格類型的影響遠遠不及外在情境。

對於納粹軍官大規模屠殺猶太人這件事,當時流行的解釋是條頓民族是一個傾向於服從權威指令的「權威性人格」佔主導的民族,而米爾格蘭姆的電擊實驗則對這個解釋提出了挑戰。這項實驗像一個巴掌一樣,恨恨地打在了所有人臉上,揭露了人們在面對權威時表現出的愚蠢與麻木,並指出了人們想像的與真實的自我之間的巨大落差。

此項實驗被該書作者稱為「心理學史上最重大、最駭人的騙局」,這個實驗的爭議性可窺一斑。米爾格拉姆的人生傳記和他的實驗記錄在《電醒人心》一書中。

03

精神病房裡的正常人

精神診斷的實驗

羅森漢實驗中的病房

上世紀70年代初,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羅森漢以前後兩個實驗使得當時正值繁榮的精神病學陷入了發展的低谷,乃至一蹶不振。

他找來八個人加上自己假扮精神病患者,各自前往不同的精神病醫院就診,結果九個人全部被醫院診斷為精神病患者,並被要求住院治療。

羅森漢的實驗報告引起了整個精神病學界的震動,許多精神病醫生竭力反駁,雙方互不相讓。緊接著,一所精神病院的醫生宣稱:在接下來的三個月中,如果羅森漢再派來假的精神病患者,他們一定能看得出來。結果羅森漢一個人也沒派,而精神病院則宣稱找到了41名羅森漢派來的假病人。自此雙方的鬥爭以精神病醫生的完敗告終。

電影《飛躍瘋人院》海報

羅森漢的實驗從一方面看的確揭露了當時精神病學診斷標準的不嚴謹,使得精神病學陷入發展低谷,但另一方面也鞭策著精神病學家進一步修訂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這實際上有利於使精神病學發展成為一門意義上的科學。後來,該實驗改編成了電影《飛躍瘋人院》。

04

別說你不會遇到

達利和拉丹的助人行為五階段

《紐約時報》主編羅森塔爾編寫的《38名目擊者:珍諾維斯命案》(Thirty-Eight Witnesses:The Kitty Genovese Case)

1964年,美國紐約市發生了臭名昭著的珍諾維斯案。

年輕女子珍諾維斯下夜班回家途中遭歹徒襲擊並被強姦致死,前後歷時35分鐘,歹徒三度施暴,每次受害者都尖聲呼救,然而附近住戶38名證人隔著窗戶眼睜睜地看著珍諾維斯被害卻無一下樓救助受害者。

心理學家達利和拉丹和其他人一樣對這個案件深感震驚,他們決定進行一項心理學實驗來測試「一般人在哪些情境不會漠視他人的求助,在哪些情況不會猶豫掙扎。」

這項實驗表面上與米爾格蘭姆的實驗相似,但是「米爾格蘭姆檢視的是人類對單一權威的服從心態,達利和拉丹則探討全然相對的面向:面對群體危機時,在沒有權威主導的情況下,個人會有何反應。

」實驗結果發現,時間、群體人數、身邊人的反應都會影響到一個人在面對緊急情況時採取的行動及反應時間。

05

平息眾聲喧嘩

費斯汀格的實驗

費斯汀格的《當預言失敗》

「認知失調理論」以其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的話來說就是「個體若同時抱有相互抵觸的觀念(即認知結果),那麼思想對立的最終結果就是衍生出一股力量,進而改變個體的行為或態度。

個體有時未必如一般所認為的——改變行為以符合信念,反而可能改變信念,使其能合理地解釋行為。」比如朝鮮戰爭中,朝鮮並沒有給美軍戰俘太多的威逼利誘,卻成功改變了許多美俘的政治傾向。

調查發現,朝鮮承諾,只要美國俘虜寫出一篇反美文章,就能得到一點米飯或糖果。這些美軍戰俘照做,不久之後他們就開始莫名其妙地接受共產主義思想。

認知失調理論認為,這些美軍戰俘起初深知為了一點米飯和糖果就寫出反美文章不但自己覺得意志受挫,而且在別人看來也是愚蠢之極的。為了使自己不那麼難受,也使別人眼中的自己看起來不那麼愚蠢,這些美俘便會在心中對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以「自圓其說」,進而改變信念,真的相信共產主義。

費斯汀格做了一系列的小的心理學實驗,比如他曾經將受試者分為兩組,承諾第一組人說謊可以得到20美元,承諾第二組人說謊可以得到1美元。他們發現第二組相信自己所言屬實的比例明顯高於第一組,也就是獎賞越微薄,人越有可能改變其信念。

通過這些心理學實驗,他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對斯金納的獎賞理論提出了挑戰。

06

猿猴之愛

哈洛的靈長類動物

《時代周刊》刊登的依戀實驗中的恆河猴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的獼猴實驗大概是依戀理論中最著名的實驗了。

哈洛為了探討獼猴的「愛」到底源於什麼,為與生母隔離開的幼猴設計了兩個類似獼猴的「代理母親」。

第一個用鋼絲做成,為獼猴提供奶水,第二個則在鋼絲架構之外蒙上了一層柔軟的布料,為獼猴提供溫暖與懷抱。

實驗發現,幼猴除了在飢餓時才會接近第一個代理母親外,大部分時間都與第二個代理母親一起度過的。

哈洛由此認為,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哈洛後來又做了一系列實驗,對這個觀點進行了一些修正。

哈洛的靈長類動物實驗打破了心理學界之前流行的用消除慾望來解釋愛的觀點,大大促進了親子依戀關係的研究,甚至影響了人們養育子女的方法。

07

老鼠樂園

顛覆成見的成癮

成癮實驗中的老鼠、老鼠樂園和鼠箱

在談到物質成癮時,大部分人直到現在仍認為其原因是成癮者無法抗拒特定物質,這種觀點由來已久。然而,1981年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科姆斯與哈達韋的「老鼠樂園實驗」則對此觀點提出了質疑。

他們為白鼠建造了一個五六平方米的住所,裡面溫度適中,有充足的美味食物和老鼠喜歡的玩具,還有交配對象,也就是說,這裡提供了所有滿足白鼠內在和外在需求的條件。三名實驗者形象地稱這所老鼠房舍為「老鼠樂園」。

接著,實驗者將兩種水放在老鼠樂園中,第一種是普通的水,第二種是加入了嗎啡的水。實驗者發現,老鼠們都排斥喝第二種有麻醉效果的水,即使加入大量糖也無法令這些老鼠對第二種水成癮。而令人驚奇的是,在對比試驗中,住在擁擠的籠子中的老鼠卻喜歡喝加嗎啡的水,以至成癮。

加上相關的一系列實驗似乎都在暗示:當人或動物所有的內在需求與外在需求都得到滿足後,是不大可能對一種物質成癮的,即使成癮了,其戒斷癥狀也並非想一般人認為的那樣難以忍受。

這對當時的禁酒運動乃至禁毒工作發出了挑戰,因為這項實驗並沒有顯示某種物質容易取得與它使人成癮這兩件事之間有特定關係。

08

記憶幻境

虛假記憶的實驗

「商場迷失」實驗中的孩子

記憶從心理學誕生之初就是人們最感興趣的領域之一。

美國心理學家洛夫斯特的一系列實驗證明,人的記憶不僅是可以被他人有意無意的暗示所扭曲,甚至可以被植入虛假的記憶。

比如在預試中,洛夫斯特讓她的學生告訴自己的弟弟克里斯,說克里斯5歲時曾在購物中心迷路。克里斯信以為真。幾天之後,克里斯甚至「想起」了當時媽媽找到他之後他和媽媽的對話。而幾星期後,克里斯竟然繪聲繪色地加入了許多細節和感情的描述,彷彿這一切真的發生過一樣。

後來的許多實驗中,有25%的受試者受暗示後會突然想起自己曾在購物中心迷路,有的像克里斯一樣巨細無遺地描述當時的細節。而後來他們得知這一切純屬虛構時,反應都非常驚訝。

這些實驗對法官採用犯罪受害者的創傷記憶作為犯罪證據的做法提出了質疑,也因此引起了許多人對洛夫斯特的撻伐。

09


記憶製藥公司

坎德爾的海蝸牛實驗

坎德爾和他的海蝸牛

美國心理學家坎德爾通過觀察海蝸牛學習記憶新事物時神經元產生的變化發現,海蝸牛「在神經元受到電擊後,會釋放出神經傳導物質,透過突觸彼此傳遞,在強化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傳導過程中,神經元之間的聯結也更為緊密。」

後來又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說明了記憶運作過程中的細胞反應,並發現了影響長期記憶的「反應結合蛋白(CREB)」以及抑制CREB的物質。

以坎德爾的發現為基礎,坎德爾與人聯合創辦了記憶製藥公司,目前正在研發一種大大增強人的記憶力的新葯,據說「會徹底顛覆人們對記憶、時間的觀點」。然而,這種葯尚未上市就引發了許多道德爭辯。

10

心靈缺口

20世紀最前衛的心理治療

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由於發現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對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療效果,被授予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腦似乎一直是神聖不可侵犯之處,甚至不久之前對於外科醫生來說也是一個不可輕易動彈的部位。

葡萄牙醫生莫尼斯第一次對人類進行了前腦葉白質切除術,患者是一名有嚴重抑鬱和焦慮傾向的老太太。術後患者情況良好。

莫尼斯由此開始大量做此類手術,甚至不管診斷的結果如何,只要有病人就動刀,這種做法使他備受抨擊,許多人認為這其實等於把病人看作是小白鼠。後來很多病人術後情況惡化,其醫療倫理更是備受詬病。儘管如此,莫里斯對於腦外科手術的發展仍然是貢獻卓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喜聞 的精彩文章:

婁燁:在影象的河流上
特朗普自述:一個人應該什麼時候逃離父親?

TAG:喜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