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以誠事道,誠則有神,誠則興道!

以誠事道,誠則有神,誠則興道!

01

學習明代四十三代天師所著的《道門十規》,我想的最多的是,作為一名道教徒,在學道、修道、弘道的過程中,是否做到了一個「誠」字。

「誠」是修道之基,也是為人之本。道教歷來都非常重視。《西升經集注》稱:「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禮以義為謙,施以恩為友,惠以利為先,信以誠為首。」顯然,這是強調「誠」在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同時,道教還對人類社會提出了「誠」的要求。

《道德經》第十九章稱:「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其意是說,人與人應以誠相待,不要以奸巧的手段去騙人,這樣就不會有盜賊,社會就會太平。其經又稱:「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是指,做人要真誠樸實,少存私心和分外的慾念。該經還指出,做人要「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同樣如此,道教在處理社會關係問題上也提出了「誠」的要求。《太平經》稱:「動作言順,無失誠信。」又稱:「不虛美,不隱惡。」也就是說,作為一名道教徒,要言行合一,誠實可信,多積善功。

2

還需一提的是,道教特彆強調,學道之人「不得妄語」、「不得口是心非」。《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稱:「蓋誠為人道之門。語者,心之聲也。語之妄,由心不誠也。心既不誠而謂之道,是謂背道求道,無由是處。」

又《洞玄智慧十戒》稱:「口無惡言,言無華綺,內外中直,不犯口過。」這些,都是我們道門中人遵守奉行的行為準則。另外,更為重視、更為強調的是:「是以從道之士,先當恭敬神明」(《道門十規·道門經籙》)。

對於這樣的問題,張宇初天師早就指出:「若為人持誦,猶當持敬存誠,以致齋主之敬,以通信響之誠,庶不致虛受齋供布施,為之祈福消災,自然有感」。(《道門十規·道門經籙》)顯然,張宇初天師強調的是,學道的人,要祭神如神在,才會得到神靈的護佑,才不致白白接受齋主的布施和齋供。

他又指出:「苟若口誦心違,形留神往,不存誠敬,手怠足揚,雖日誦千百卷,於己何益?又豈能消災散禍也哉?」(《道門十規·道門經籙》)這就是說,心不誠則神不靈,即使每天念上千百卷經,對自己沒有一點益處,達不到消除災禍的目的。

3

張宇初天師還對那些念經不誠的道徒作了尖銳的批評。他說:「如或語言接對,嬉笑談諧,思念不專,熏穢披誦,不徒無益於齋主,反以愆於己身。似此皆然,深宜規戒。」(《道門十規·道門經籙》)可見,學道的人,在念經時,嬉笑談閑,舉動輕浮,不存誠敬,不僅對於齋主沒有好處,而且還會給自己帶來災禍。所以張宇初天師說:「誠則有神,其理甚著」。(《道門十規·齋法行持》)

總之,「誠」是學道、修道、弘道的根本。學道的人,要學習根本,不忘根本。「不誠」就是背離了根本,背離了根本,就是失去了做人之本,就是怠慢和褻瀆了神靈,毀壞了祖師創立的法度,同時也是對亡靈和齋主的不尊重,並且會引起信眾的反感,降低我們道士在信眾心目中的可信程度,從而也就逐漸地失去了道教自身的價值。

記得陳耀庭教授在課堂上語重心長地講了一句話:阻礙道教發展的瓶頸是道教自身。此話不假,那阻礙道教發展的,正是道教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誠」。有鑒於此,我們一定要把「不誠」化為「誠」。只要道教徒能堅定不移的「學誠」、「用誠」、「不忘誠」,就會得到神靈的護佑,道教事業也會因「誠」而發揚光大。還是張宇初天師說得好:「尊經闡教,莫大於推誠」。(《道門十規·主持領袖》)。

道教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十五個簡單卻驚人的社會定律!
奇書《警世通言》: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福氣不可享盡!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