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的失敗之處,卻是清朝的成功之道?

秦始皇的失敗之處,卻是清朝的成功之道?

公元前221年,「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一統中國。然而,短短14年之後公元前207年,大秦帝國就轟然倒塌。人們在惋惜之餘,不免好奇秦朝為何如此短命?其實,秦始皇雖然是千古一帝,但並非事事英明,也存在歷史局限性,從而做出錯誤決策,最終導致了秦朝滅亡!

除了「天下苦秦久矣」的殘暴統治之外,往往還有一個觀點,即秦始皇對六國貴族過於放縱,所以不甘心失敗的六國貴族興風作浪,最終推翻了秦朝,比如項羽、張良、李左車、韓王信、魏咎等人,都是六國貴族後人。當然,這一觀點既不正確又正確。

《史記》「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秦始皇不是沒有警惕六國貴族和豪族,除了尋找六國合作者和除掉反抗者之外,還遷徙了大量人員到咸陽。所以秦末起義時的「新冒出的六國政治人物」,除了極少數是嫡系後人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宗親或貴族遠支」和當地豪傑,比如韓王信、楚王熊心等,都是遠支。

也就是說,六國直接的貴族後人並未興風作浪,真正造反的主力是那些遠支後人或一些當地名家豪傑,因此這一觀點既正確又不正確。

在秦始皇看來,這些遠支後人等,對大秦帝國已經無法構成威脅,所以置之不理,很多由此被「貶為庶人」。然而這麼一群人有文化有知識有膽量,卻是「中低層的管理人員」,《史記·高祖本紀》中「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足見這一幫人的數量,而且中層管理人員,決定了一支軍隊和團隊的戰鬥力,擁有大量「懂技術的六國後人」的起義軍,最終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

相反,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在劉敬的建議之下,將六國豪傑名家「徙關中十餘萬口」,「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彊本弱末之術也。」在此之後,大漢就此坐穩了江山,六國也再無復國之想。

其實,六國存在時間很長,早已根深蒂固,六國後人有一顆復國之心,這一點並不奇怪。即便秦始皇實行仁政,即便公子扶蘇繼位,也依然有「反秦復國」之人,但劉邦是徹底的釜底抽薪,將任何一點不穩定因素,幾乎都遷移到了關中,這樣六國故地就不會有人煽風點火,即便造反了,也缺少中層技術骨幹支持。

總得來說,秦始皇對六國後人還是比較寬容的,即便遷徙到咸陽的六國貴族之類,只要呆在咸陽不鬧事,也是「置之不理」,對待六國其他後人,只要不觸犯法律條文,就更是徹底的置之不理了。然而,這一點卻成為大秦二世而亡的關鍵原因之一。

1800年後的清朝,卻吸取了秦始皇的教訓,對待明朝宗室和可能造反的硬骨頭時,清朝編織了多道濾網,將其中的硬骨頭,和具有號召力的明朝宗室,幾乎都清理光了。正因如此,將反抗者和潛在反抗者幾乎消滅光了,所以為清朝得國268年奠定了基礎!

六國視秦國為蠻夷,明朝視女真為蠻夷,所以秦國和清朝還是有相似之處的。掌握權勢之後,秦朝比較寬容的對待六國後人,那麼清朝是如何對待明朝人的呢?

在對待明朝宗室問題上,清朝幾乎可以用「斬盡殺絕」這四個字來說明。對於「反抗者」的鎮壓,這就不必多說了,但對於合作者,清朝下手也毫不手軟,徹底將看得見的明朝宗室來一個肉體毀滅,這和秦始皇截然不同!

順治元年的《登極詔》:「前朝宗室首倡投誠、先來投順、赴京朝見者,仍給祿養,以昭朝廷興繼之意。」

然而,崇禎皇帝的太子朱慈烺信以為真,結果卻被清廷殺死。順治三年,又以「私匿印信」為借口,將魯王、荊王、衡王世子等11人全家處死;順治五年,被俘的福王(弘光帝)和早已投降的周王、晉王、德王、潞王又一起被殺。這些人相當於是合作者,秦始皇不殺,但清朝卻斬盡殺絕,徹底清除後患。

在對待明朝硬骨頭上,清朝第一道濾網是剃髮易服,直接殺死不願剃髮易服的反抗者,除掉心懷中華之人。但中國太大、人口太多,剩下來的人中,也有一些心懷故國之人剃髮易服了,於是清朝又實行了第二道濾網——文字獄,有針對性的清理這些「潛伏反抗者」。明末清初戰亂的屠殺,加上這兩道濾網的清理,反抗者也就基本上差不多沒了。但秦始皇卻只是「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而對其他「潛在反抗者」卻幾乎視而不見。

筆者做一個假設:如果清朝像秦始皇對待六國一樣對待明朝後人,還能坐穩江山嗎?答案很明顯,估計早就被推翻了!所以,從如何對待六國後人這一點上看,秦始皇的失敗之處,卻是清朝的成功之道!

另外,如果從事實判斷的角度來說,清朝這一舉措的確更為高明;但如果從價值判斷角度來看,清朝表現的更為粗暴,對社會破壞性更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少年才華不下曹沖,為何慘遭曹操毒殺,學者感慨:曹操性格太衝動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