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楚漢爭霸最後一戰前夕,韓信若聽從他的計策,漢朝將不會出現!

楚漢爭霸最後一戰前夕,韓信若聽從他的計策,漢朝將不會出現!

歷史發展有其必然性,但也有其偶然性,在楚漢爭霸最後一戰前夕,韓信的選擇就決定了中國歷史走向。當時,如果韓信聽從他的計策,那麼不僅漢朝不會出現,而且將提前400年上演三國爭霸,中國歷史就被徹底改變!

項羽劉邦鴻溝議和之後,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但卻反被項羽擊敗。劉邦被項羽擊敗,但韓信卻擊殺了項羽救援齊國的大將龍且,殲滅和俘虜了20萬楚軍,由此徹底佔據了齊魯大地。


且(龍且)軍大半不得渡,(韓信)即急擊,殺龍且。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皆虜楚卒。

龍且是項羽手下的一員重將,他的死去,項羽有何反應呢?《史記》中用了說「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一個「恐」字,說明了項羽害怕擔憂了。

項羽日子不好過,劉邦也不好受。當韓信派人見劉邦,暗示應該封韓信為齊王時,劉邦對張良等人發泄說「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一個「困」字,也說明劉邦的處境之難。

從歷史記載來看,楚漢爭霸最後一戰之前,項羽和劉邦都困難重重,但兩人又必然無法和好,因此春風得意的韓信,就成了左右中國局勢的力量!可以說,韓信選擇誰,誰就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站在中國歷史十字路口的韓信,他會如何選擇呢?

在這一微妙的局勢之中,項羽、劉邦都在積極努力,爭取韓信的支持。

劉邦雖然不爽於韓信的要挾,但在張良「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的勸說下,還是「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總之,劉邦在局勢危急之下,給出的條件是「封你韓信做齊王」,但你得立馬出兵攻打項羽。

龍且被殺,項羽局勢很危險,所以派遣武涉遊說韓信。讓人意外的是,武涉並未直接讓韓信幫助項羽,而是從韓信角度出發,說出了韓信最大利益的選擇。


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

楚漢爭霸到了這一步,韓信投靠誰,誰將取得最後勝利。但如果你投靠劉邦,那麼項羽如今滅亡的話,下一個就輪到你。而你和項羽有舊,不如和項羽結盟,從而三分天下!對於武涉的建議,韓信卻以劉邦有恩於他而拒絕。

所謂皇帝不急太監急,看到韓信拒絕了武涉的建議之後,韓信手下的謀士蒯(kuai)通急了,「欲為奇策而感動之」,就以相術來勸說韓信不要投靠劉邦,而應該選擇自立為王,並分析了這一選擇的可能性。


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蒯通和武涉的核心判斷差不多,都是勸說韓信兩不相幫。但蒯通認為如今天下連年戰爭,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這時你應該保持中立,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三分天下的同時,百姓得到暫時的修養。在三分天下之後,你迫使燕、趙屈從,然後出兵到楚漢兩軍的空虛地帶,從後方牽制他們,順應百姓和平的心愿。

但韓信還是感恩於劉邦,不願自立,儘管蒯通進言你功高震主,「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最後只有死路一條,最終韓信還是選擇了劉邦,並且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

由於韓信不聽其言,蒯通就非常害怕,因為韓信可能為了滅口而殺死他,而一旦劉邦取勝,是可能對他清算的,所以就假裝瘋了做了巫師。

面對固執的韓信,蒯通不由感慨「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隨後,在韓信的幫助之下,楚漢垓下之戰爆發,項羽無奈烏江自刎,劉邦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然而,蒯通一語成讖,老天給了韓信最佳的機會,但韓信不取之後,果真「反受其咎」,最終被呂后殺死,過程非常凄慘和屈辱(被宮女用木劍刺死)。

韓信臨死之前,說了一句「悔不用蒯通之言,死於女子之手」。於是,蒯通就被劉邦抓來,要將他處以烹刑,後來蒯通一番「各為其主」的辯駁之後,劉邦就把他釋放了。從蒯通的經歷來看,可謂是一個奇人。

筆者認為,按照韓信按蒯通的計策行事,那麼韓信不僅不會死,而且還將成為三國國主之一(即便這一猜想不能100%的成立,但三國鼎立的可能性非常高),漢朝也將不會存在。可惜,韓信政治情商過低,過於相信政治人物的承諾,所以就只能成為一個死於婦人之手的糊塗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殺馬謖,是推卸責任,還是執法嚴明?
明朝藩王都是一群廢物?別再被騙了,這兩人西方推崇備至!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