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菩提本非樹,少林亦非寺,我們該如何看待少林寺商業化現象?

菩提本非樹,少林亦非寺,我們該如何看待少林寺商業化現象?

最近這些年,禪宗祖庭少林寺由於其商業化問題一直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而釋永信作為少林寺方丈也被俗世之人口誅筆伐,那麼少林寺及釋永信本人作為當事人,對此是什麼態度呢?

對於少林寺商業化的詬病無外乎一種觀點,他們認為寺院作為弘法揚道的地方,本應該四大皆空,不應該淪為名利場所。而對此,少林方丈釋永信也有他自己的看法,正如他在《我心中的少林》一書中所說:佛教信仰與佛教文化是不一樣的。佛教信仰是佛教徒的事,然而佛教文化卻是更為寬泛的大眾的事,是屬於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為什麼不能一方面堅持修鍊,堅持佛教的信仰不變,把我們的佛事做得更好,一方面利用各種形式弘揚佛教文化,從而既解決生存的問題,又擴大佛教的影響呢?

所以說,少林寺是一個弘法揚道的地方不假,但那是對於具有佛教信仰的人來說。而對於對佛教沒有信仰的普通人來講,少林寺不僅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僅僅從宗教的意義來看待少林寺,而忽略了其世俗的意義,那隻能說明少林寺的狹隘。少林寺是一個文化概念,少林寺進行商業化的部分是少林文化而不是少林的佛教信仰。如果你硬要以此詆毀少林,那對於釋永信來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恐怕是他不得已而持有的態度?

將清凈之所變成了是非之地和名利場,這並不是釋永信的初衷,但是在少林寺發展的關鍵時刻,這也是他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而釋永信選擇了付出,為少林寺的商業化背鍋。針對外界所謂的佛門CEO的中傷,一開始有少林寺僧人主張用法律途徑解決,要追究造謠中傷者的責任,但是釋永信不同意,「隨他們說去」,也許對釋永信來說,在誤解、詆毀、中傷中修行,也是一種大慈悲。

相對於一座寺院及當地旅遊的生存發展來說,遠比釋永信的個人名聲更重要。釋永信方丈知道這一點,所以他選擇了「拿起」,對於外界不明所以的說法、謠言、傳說,他也只是一笑了之。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至今已逾1500年,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由於受到金庸小說及一些少林題材的電視劇的影響,在外界的印象中,少林寺就是藏身嵩山深處,遠離世俗煩擾的地方,少林寺的僧人就應該練武、修禪、偶爾出門化緣、宣揚佛法,普渡眾生。少林寺應該與世隔絕,只有在類似於武林浩劫、江湖動蕩的時候才會挺身而出解決問題。

但是,這只是武俠小說中的文學渲染,而事實是少林寺的僧人也是犯人,也需要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也要生存。所以,自古至今,不僅僅是少林寺,所有的寺廟一直都存在商業經營的做法。

中國古代大寺廟是大地主,小寺廟是小地主。除了靠布施香火錢外,寺廟也會進行商業化經營。拿隋唐時期的寺院為例,那時候的佛教裡面就有「佛進藏院」,有學者認為「佛進藏院」其性質就是早期的典當行。而後到了宋、元、明及至清代,寺廟經營已經非常的成熟,在寺院里有收租的,有做買賣的,這些都可以在史料和古代小說中發現。在《水滸傳》中,魯智深為什麼在五台山下買不到酒肉,嘴裡都淡出鳥來,那是因為酒店的房子是租的山上寺廟的,如果把酒肉賣給寺中僧人,會被方丈追究,收回房子,買賣就做不成了。

菩提本非樹,少林亦非寺,我們該如何看待少林寺商業化現象?一切的一切,或許只有置身事中,才明白個中虛實,身為一個局外人,我們又怎麼明白方丈的內心呢?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訊 的精彩文章:

對父母有這五種行為的人,別再養兒女了,老了他們會讓你腸子悔青
祖墳上真的會冒青煙嗎?真的會,但非大吉之兆!是有科學解釋的

TAG:道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