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70年前的老上海:圖2「東方華爾街」,圖6「東方第一樂府」

70年前的老上海:圖2「東方華爾街」,圖6「東方第一樂府」

上世紀20年代的南京路與福州路之間,路中間行駛的有軌電車和現在的公交車差不多,是比較大眾化的交通工具。而商鋪的招牌大多是一面旗子,就如在風中搖擺的泰順風旗一樣。

這是30年代初具雛形的外灘,車水馬龍,船隻擠滿了整個黃浦江岸。1845年11月29日,通過《上海土地章程》把外灘以西的830畝土地劃為英租界。此後,殖民當局便在李家莊建造英國領事館。不久,英國領事館的南邊沿黃浦江一線,陸續出現沙遜洋行、仁記洋行、寶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長洋行等洋行。1854年到1941年間,外灘又出現十餘家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成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東方華爾街」之稱。

上海北站原名滬寧鐵路上海站,1908年3月,伴隨著原滬寧鐵路全線通車,車站正式投用。原車站位於建界路(今天目東路)寶山路口,車站站房為6間平房,4間作售票、電報、郵政、辦公等用,2間作候車室。民國5年(1916年)12月,車站更名為上海北站。圖是民國時期的上海火車北站站內。

上海海關大樓前,有穿長衫的、騎馬裝的,還有穿布衣扛麻袋的,洋人隨處可見。上海的海關大樓曾重建過多次,有許多故事,1853年小刀會起義時被毀,1857年修復;1891年拆除舊屋,於1893年建成一座英國建築師設計、浦東川沙匠人楊斯盛主持建造的3層磚木結構的英國哥特式樓房。1925年又拆除舊屋重建,於1927年底落成。

不到「大世界」,枉來大上海。相信這句話,上海人一定耳熟能詳,但凡來過或沒來過的都聽過它的大名。大世界建於1917年,由滬上大商人黃楚九創辦經營。1930年轉由上海灘青幫頭領黃金榮經營,以上演全國各地戲曲為主,很受大家歡迎,因而名聲大噪,遊客不斷,成為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遊樂場。

上世紀30年代,聞名上海的四大舞廳有:百樂門、仙樂斯、大都會和麗都,而百樂門最為出名。1932年,中國商人顧聯承投資七十萬兩白銀,購靜安寺地營建Paramount Hall,並以諧音取名「百樂門」。該娛樂場由楊錫鏐建築師設計,號稱「東方第一樂府」。其中,陳香梅與陳納德的訂婚儀式曾在此舉行,卓別林夫婦訪問上海時也曾慕名而來,在中國的很多洋人都是這裡的常客。

百樂門建築共三層,底層為廚房和店面,二層為舞池和宴會廳,三樓為旅館。該娛樂場建成後,一度租給某法國人經營。由於出租合同規定,「百樂門」老闆根據客人人數抽成,這位法國人即規定舞客一律自帶舞伴,而收費極為昂貴,這使「百樂門」蒙受極大的損失。不久,「百樂門」辭退該法國人,重新易人經營,並向社會招聘舞女。當時,舞女的月收入高達三千至六千元,是普通職員的十倍以上。(圖:百樂門的玻璃舞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刀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四位千古一帝的畫像:李世民最面善,康熙臉上有痘痕但很乾練

TAG:文刀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