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日式盆栽——凝結天、地、人之精華的美

日式盆栽——凝結天、地、人之精華的美


日式盆栽——凝結天、地、人之精華的美

藝術創造成就的高低,則取決於作品意境的深淺。是「詩」,就必須有「詩情」,是「畫」,就必須有「畫意」,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達到「天人合 一」、「物我兩忘」的最高境界。

真柏「蛟龍入海」高 48×42 cm 樹齡10-12年

此盆景造型蒼勁有力,枝幹部如蛟龍盤旋出海,挺拔有力。滿樹翠綠,春風將臨,增加了無限的動感和生機。

《周禮·天官·大宰》說:「園圃,毓(育)草木」中國人栽植花木的歷史由來已久,而至隋唐時逐步由「園圃」發展形成一門「盆栽」藝術。

真柏「雲龍探海」高 47×56 cm 樹齡15年

此盆景樹榦與舍利干交纏旋轉而上,動勢如雲龍探頭,生動形象。葉團狀結構緊密、色澤翠綠,木質部油脂豐富,鱗葉大而粗,葉色稍呈黃綠。

古人最早的盆景藝術為小面積的園囿內種植,供藥用、祭祀和觀賞。而日本於中國的關係自古「一衣帶水」,日本的盆栽藝術源於中國六朝時期,並在唐朝時候由遣唐使傳播到日本,自平安末期至鎌倉初期從我國南宋全盤吸收了盆景、盆石這些藝術形式後,逐漸與本國的風土人情相結合,歷經室釘、江戶、明治等時代的演進,變成今天獨具特色的並受全球文人雅士所追捧的日本盆栽藝術。

對於日本盆景——這種植物中的「舍利」的製作與養護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對於一盆完美的盆景需要投入一個園藝世家一代人或者幾代人的心血,才能凝練出集天地靈氣與作者光晦的上等盆栽。

黑松「龍崗」高 48×53 cm 樹齡70年

頗有「百盤雲蹬八千峰,飛蓋穿行夾道松。長晝風雷驚虎豹,半空鱗甲舞蛟龍。」的詩詞意境。亦有「雙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壽千年」的大氣磅礴。此樹左右分枝對稱和諧,樹皮豐厚,主幹老辣蒼勁,生機無限,奇在古久形稚微縮之功。樹皮厚實,似龍爪騰雲而起,嚴整平穩、層次分明。松葉飽滿有力,整體給人敦實穩定之感。此株黑松為72屆國風展參展作品。

《詩經》中有雲「涉彼景山,松柏丸丸」,松柏自古以來也是盆栽的常客,其中來自日本的兩株黑松——「鶴翔」、「龍崗」,樹齡分別有150年和70年,均出自日本盆栽藝術大師小林國雄先生之手,這兩株經歷近百年滄桑的黑松,造型典雅,干狀葉繁。針葉細密如發,青翠如墨,分布勻稱,彰顯了布局的巧妙,雍容華貴之氣度立現

真柏「氣色何蒼蒼」

高 46×65 cm 樹齡15年

此真柏樹葉濃密,雲層般迭景,干中曲折劈裂,線條流暢,充分展現在大自然中經受了歲月侵蝕而形成的枯朽斑剝。

五針松「亢龍無悔」

高 35×47 cm 樹齡15年

臨水式造型的五針松盆景,根部盤綜錯節卻有著拔地而起的動態美感,松葉厚厚地壓低了枝頭,整體如橫空出世。造型婀娜,意境靈動,美不勝收。

杜鵑「繁花似錦」(小品)

高 16×25 cm 樹齡10年

杜鵑「日高花影重」(大杯)高 78×67 cm

樹齡15年

日本獲獎作品,布局錯落有致,三桿分布均勻自然,為不可多得的多桿作品。

杜鵑「鵲橋情」(大杯)

高 68×106 cm 樹齡40年

為杜鵑品種中稀有的搭橋式,大小兩棵杜鵑相輔相成,象徵鵲橋佳偶兩相依。

杜鵑「橫看成嶺」(愛之錦)

高 58×108 cm 樹齡20年

此盆景為一本同根多干大樹式造型杜鵑,古樸而彌健,是一盆將大景寓於小景緻中,造型極為罕見的盆景,干與干之間層次豐富,氣勢恢宏。樹榦高矮錯落有致,可見其造型難度之高,搭配之巧妙。真的可謂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三角楓「高楓疏影」高 58×74 cm

樹齡15年

其整體呈大樹狀向上生長,頗為奇特。樹冠濃密茂盛,樹皮青翠,粗糙裂片向前伸,秋時葉呈暗紅色或橙色。

盆景就是這樣一種造型藝術,以「小中見大」的獨特藝術手法,把色彩繽紛的大千世界,濃縮於咫尺的盆缽之中。成為一幅幅立體的「畫」 ,一首首無聲的「詩」,凝結天、地、人之精華的美。

大阪松「祥雲」高 88×130 cm 樹齡35年

樹榦蒼鱗,態勢挺拔,樹木蔥蘢,綠蔭濃郁,樹形亭亭挺秀,風姿綽約,韻律變化由然而生。呈龍祥鳳翥之勢,松鱗圓潤,蘊含著秀潤的雅逸之氣。得自然造化之生氣,靈氣,元氣和老氣。「地聳卷龍勢抱雲,偃仰獨向荒山陲」千載更蔥蘢。

(圖文源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見諒!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聯繫小編的微信以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盆景微雜誌 的精彩文章:

中盆協泉州活動中心成立暨首屆小型盆景展
智慧與高雅並重,且看陳文娟的盆景創作

TAG:盆景微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