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34年的國際形勢是如何影響蔣介石制定國防計劃的呢?

1934年的國際形勢是如何影響蔣介石制定國防計劃的呢?

1934年3月18日,蔣介石曾在《今後改進的政治路線》一文中寫道:「自九一八以後,日本的獨霸主義已抬頭猛進,中國的情勢,事實上就是從列強均勢之下的苟存局面而轉到日本獨霸勢力壓迫的局面。」

圖:蔣介石

他認為,日本的目標不僅是要對付中國而且是要稱霸亞洲與太平洋地區,並全部排擠英美各國勢力,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在達成這最後目標之前,日本想要徹底征服中國並非易事,「他現在陸軍的目標是蘇聯,海軍的目標是英美,他們的敵人不止中國一國,最大的敵人還在旁邊。我們中國在他正面,美國在他後面,……蘇聯在他右側面,英國在他左側面—日南洋,最大最強的敵人都在他的側背,他有什麼辦法可以拿全力來征服我們中國」? 蔣介石由此樂觀地估計,日本在佔領中國東三省以後,「現在的目標已轉到蘇俄」, 而且因英美日三國海軍條約在1934年期滿,日本很可能以「最焦急而不能等待」的態度,與英美蘇公開對一抗而導致世界大戰。基於這因素,中國政府目前的國防方針是以能夠自保為目的,進而立於不敗之地,以便今後尋求反日同盟各國的援助,在未來的世界大戰中利用機會最後戰勝日本。這也是解決一中日間矛盾,爭取對日作戰最後勝利的唯戰略選擇,而等待與拖延則是實現這目的的手段。為此,在中日間開戰以後,就必須實行持久抗戰。

圖:日本佔領東三省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國民政府在制訂1937年的國防計劃時,特別就中日間是否獨立開戰為區分,擬定了甲、乙兩套作戰計劃,以備分別採用。

圖:七七事變

國民政府的對日持久抗戰從戰略提出到確立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時期,直至七七事變爆發以後,國民黨最高階層才取得徹底一致共識。七七事變發生後,國民政府統帥部決定以「舉全國力量從事持久消耗戰以爭取最後勝利」 為我國抗戰的最高軍事戰略,在8月20日制定的作戰計劃中決定:「國軍部隊之運用,以達成持久為作戰指導之基本主旨。」 這一原則「在當時大本營得到許多人的同意,就成為當時指導抗日戰爭的基本戰略原則」。 所謂持久戰戰略,其具體內容為「針對敵人企圖使戰爭局部化的陰謀,應盡量使戰爭全面化,針對敵人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應利用我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有利條件,實行持久消耗戰略」。 「為將抗日戰爭進行到底,在正面上要避開大兵團作戰,始終採取消極作戰,以期使各部門繼續充實準備」。 在具體應用上包括七個方面的要領:「(1)利用地形,堅壁清野;(2)利用時間,曠日持久;(3)利用守勢及退避戰術,以逸待勞;(4)利用離散及退避作戰,以弱勝強;(5)利用他國干涉牽制,以夷制夷;(6)以國力戰爭為主;(7)努力擴大思想、政治、經濟的戰線。」

證之後來正面戰場的實際,我們可以認為,這種對日持久消耗的戰略,是中國統帥部在正確分析了敵我形勢與戰爭實力差距之後所制定的符合實際的戰略,它也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中國人民不惜犧牲自身任何利益以求得民族生存,反抗法西斯的侵略暴行,為世界和平事業負重竭力的表現。

馬振犢、陸軍:《抗戰正面戰場啟示錄——八一三淞滬抗戰》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西方為何用武力強行打開中國的大門?
淞滬會戰之最後一戰:南市保衛戰!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