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司馬光的一席話,揭示了古人一錯誤認識,難怪改革家下場很凄慘!

司馬光的一席話,揭示了古人一錯誤認識,難怪改革家下場很凄慘!

翻開中國的變法史,就會看到讓人揪心的一幕,即:古今變法者,除了極少數人之外如管仲,其他人下場都很凄慘。

傳統觀點認為,這是由於政治保守勢力太過強大的反撲,皇帝在無奈之下,開始了對改革者的清算。但筆者卻有一個疑問,為何改革者不團結保守勢力,讓他們也在變法中獲益,或利益不受損,這樣保守勢力就可能成為改革的支持者,如此變法者下場還會凄慘嗎?

其實,中國古代改革者做不到這一點,不是因為政治智商不夠,而是因為中國古代經濟學太落後,在對天下財物的認識上,存在著巨大的錯誤。

戰國時期的吳起,是一個天才變法家,歷仕魯國、魏國、楚國,先後推行變法,都取得了驚人成就,但卻都遭到了猜疑或反對,最終因變法得罪守舊楚國貴族,而慘遭殺害。

商鞅變法更是廣為人知,但上天卻和商鞅開了一個玩笑,還用一個「作法自斃」的成語嘲笑商鞅。最終,商鞅被五馬分屍,可謂死的凄慘。

在眾多變法之士中,王安石的命運,可能算是好的了,因為儘管變法失敗,但王安石只是「郁然病逝於鐘山(南京)」,沒有遭到肉體清算。在王安石之前,宋朝還有范仲淹等改革家。

明朝的張居正,算是中國古代最後一位大變法者,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改革如火如荼,但張居正去世之後,人亡政息不說,萬曆還抄了張居正的家,差點鞭屍張居正。

這些變法者,都可謂一時豪傑、人中龍鳳,為何無一例外的結局凄慘?顯然,如此相同的結局說明此事並非偶然,而是存在必然性!

歷代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交鋒之中,司馬光和王安石的對話,具有典型性。所謂保守派,是後人給的定義,把反對改革之人就統稱為保守派,其實這一群人是既得利益者居多,也有政見不同的,比如司馬光、蘇轍等人。

司馬光批評王安石「不過頭會箕斂,以盡民財;民皆為盜,非國之福」,王安石反駁:「善理財者,不加賦而上用足。」司馬光回擊:「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

頂級學者司馬光對經濟可謂是一竅不通,所以對王安石的「(民)不加賦而上用足」理論,用了一句「天下安有此理」來說。

更為重要的是,從「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這一句話中,不難看出司馬光的觀點,即:天下財物是一個常數,不會增加,一旦國家徵收多了,那麼就是收刮百姓,因此王安石的理財,其實就是搜刮民財。

如今大家都知道,財富是不斷創造的,GDP每年增長就說明了這一點。但在中國古代社會,卻幾乎一直沒有突破司馬光的這一錯誤認識。

正因「天下財物是一常數」的認識,所以無論是改革者,還是旁觀者,都把變法看成了「損彼肥此」的零和博弈,變法就是你死我活的利益之爭!既然天下財物恆定,那麼有人拿多了,自然有人就變少了,而非大家利益都能增加。

這就相當於分蛋糕,改革者所進行的變法,不是想著讓大家都獲益,而是從既得利益者的碗里挖出一塊蛋糕分給他人,進行天下財富的重新分配。如此一來,你說別人能不能同意,這樣的改革者還會有好下場嗎?

筆者做一個假設:如果古代變法者懂得天下財物不斷增加的經濟學理論,那麼通過不損害、甚至還能增加正常保守派(惡意的保守派要打擊)的收益,來推行變法措施,那麼變法就可能順利實施,變法者也可能成為聖人!

所以,有學者研究之後感慨:古代改革家的悲慘下場,主要是由於中國這一門學問太落後,變法導致了劇烈的利益之爭,和保守派的強勢反彈報復。

其實,大海航之後的歐洲,國內也是矛盾重重,但他們卻有另一個粗暴而簡單的思路,就是向海外索取財物,提高國內各個階層的收益,轉嫁國內的一些矛盾,在這一情況下的改革,往往就能很順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西方學者:古希臘人指導製作了兵馬俑!中國網友回復一針見血
康熙盛世存在之謎:納稅田地遠不如明末,為何賦稅收入高於明朝?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