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世民為唐僧送行,為何說是戲精般的表演?你看看他們的臨別贈言

李世民為唐僧送行,為何說是戲精般的表演?你看看他們的臨別贈言

《西遊記》在誕生之前,從唐朝開始就有許多關於唐僧取經的故事,也逐漸演化成為孫悟空等人保護唐僧的劇情,還出現了不少劇本。然而,在吳承恩的《西遊記》之前,這些劇本、小說都不夠耐看。吳承恩不僅增刪了一些情節,讓故事更為緊湊刺激,更是增添了不少詩詞歌賦,也讓著作文采飛揚。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有些詩詞寫得也很一般,離真正的傳世名作還有相當的距離。有些詩詞寫得十分精彩,卻是從名詩中東拼西湊而來,甚至直接照搬照用。對於一部小說而言,這並沒有什麼問題。然而有一句詩,應該是作者的原創,而且寫得十分精彩。

那是在《西遊記》原著之中的第十二回「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象化金蟬」中,唐僧自告奮勇要去西天拜佛求經,而唐太宗李世民則為他送行。當時,唐太宗勸唐僧飲下餞行酒,唐僧見是素酒,又是皇帝邀請,只好從命。就在飲酒之前,唐太宗又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唐僧不解其意,唐太宗卻告訴他:

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這一句詩非常精彩,它將「一捻土」與「萬兩金」,雖然上下兩個「鄉」字有重複,但瑕不掩瑜,卻能表明唐太宗對唐僧的諄諄教誨:千萬不要貪念別國的好日子,還是要記得自己的家鄉!

從道理上來說,這句詩毫無問題,這也是萬千遊子的心聲。然而,就《西遊記》這部小說而已,李世民和唐僧兩人此時不過是兩位戲精在互相表演而已,他們之間有著太多的無奈。

李世民貴為天子,為什麼要與一個窮酸和尚結拜為兄弟?只是因為唐僧挺身而出,要擔負前往西天求取真經的目的。那麼李世民是熱衷於佛法,才如此的嗎?顯然不是,正如如來對南贍部洲的印象是: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

書中的南贍部洲指的就是東土大唐,大唐對佛法不尊重,就反應了李世民的內心。只不過,因為涇河龍王死後嚇死了唐太宗,讓其在陰間遊歷了一日,看到了李淵、李建成、李元吉以及萬千被他殺害的人的冤魂還在枉死城等他。

當時判官、閻王就告訴李世民,要想以後不被這些冤魂騷擾,那就要舉辦水陸法會超度他們。然而在水陸法會之上,觀音又現身告訴李世民,現在大唐的佛法都是小乘佛法,度不了冤魂,只有西天如來處獨有的大乘佛法,才能度冤魂。

因此,李世民這才停掉水陸法會,打算等唐僧去西天取經回來之後再辦。也就是說,李世民讓唐僧西天取經,並不是為了什麼黎民百姓,也不是為了國家社稷,純粹是為了自己百年之後不被厲鬼糾纏。所以,他才以唐朝天子的尊貴身份與唐僧結拜,口口聲聲稱其御弟。

即便這樣,李世民仍然非常擔心,因為他不確定唐僧會不會一去不返,如同當年徐福欺騙秦始皇一樣。他再三叮囑唐僧,一定要回來,而且還問到底多久能回。唐僧又沒去過西天,只好信口開河說是三年,其實讓唐太宗等了十三年。

「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這句詩,與其說是以愛國主義情懷教育唐僧,倒不如是以此作為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叮囑唐僧不要忘了正事,不要害得他死後不得安寧。

至於說唐僧,一方面他在此之前,接受了唐太宗從觀音處得到的袈裟錫杖,只能硬著頭皮主動提出西行。另一方面,他回來之後,將經書急急忙忙交給唐太宗後,就趕著回靈山接受封賞。成佛之後自然是常駐靈山,哪裡還管得故鄉他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在這首稼軒詞中你才會見識到什麼是狂,光憑其中一句,遠超李白
李清照最特別的抒情詞,憂愁傷感之餘,妙語連珠信手拈來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