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師永偉:君子文化的大眾走向——公共闡釋作為一種選擇

師永偉:君子文化的大眾走向——公共闡釋作為一種選擇

由儒家思想浸潤和涵養的君子文化在本質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追求和價值取向,同時也揭示了中華傳統道德的具體運用與規範。發揮君子文化作用的一個重要路徑就是使其走向大眾,而在大眾與君子文化結合的過程中,公共闡釋就是可供選擇的理論之一。

君子文化及其大眾走向

「君子」一詞由來已久,據統計,它在《周易》中出現21次,《論語》中出現107次,《孟子》中出現82次,《荀子》中出現304次,雖其名稱一直沿用至今,但其內涵和文化構成卻隨歷史演變而不斷發生變化。

西周時期,「君子」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是「君」與「子」的合稱,特指當時社會中的貴族和執政者。至春秋末期,君子的含義發生本質轉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君子從原始的身份指向改造為道德指向,視之為一種理想人格模式,且其所指代的範圍也擴展至卿大夫中具有高尚道德的這一類群體。唐宋以後,在佛教思想的刺激下,君子從中汲取了慈悲、憫人等人文思想,其內涵的豐富性得以進一步擴展。近代以來,謀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成為時代最強音,無數仁人志士為此不懈奮鬥,他們彰顯了傳統的君子之道和君子之風,從民族大義的角度升華了君子文化,愛國為民、堅貞不屈、矢志不渝等品質成為君子文化的新註腳。

由君子文化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無論是君子的內涵演變,還是其社會文化意義,無不凸顯著君子文化走向大眾的趨勢。

君子文化公共闡釋的實踐基礎與基本原則

近些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與挖掘,君子文化也受到關注,逐漸走向市井,進一步推動君子文化走向大眾的實踐基礎更加堅實。

首先,有關君子文化的通俗讀物,如《中國古代的君子文化》《君子文化讀本》《中華君子文化讀本》《君子格言選釋》等著述的出版,把深奧、不易理解的君子文化,轉變為通俗易懂的文本,實現了雅俗共賞。其次,關於君子文化的理論文章和學術論壇不斷展開。例如,錢念孫曾在《光明日報》發文,對君子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係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分析,此文一經發表即在社會引起廣泛反響;2015年至2018年,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會連續召開四屆君子文化研討會。最後,設立了君子文化研究機構。例如,較早關注君子文化的安徽省社科院成立了君子文化研究中心,其後浙江大學和江蘇省社科院也先後成立了君子文化研究中心。近來,湖南、河南也成立了君子文化研究會,由此形成了一批研究重鎮。

儘管君子文化公共闡釋已有了一定的實踐基礎,但在其走向深入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存在些許隱憂。就君子文化系統研究而言,君子文化是修身哲學、知行體系、理想人格體系、道德體系的統一體,對它的研究既包括經典文獻的分析、君子文化的學理分析、精神層面的解讀,也應涵蓋實踐層面的指導,而後者更具急迫性。但實際情況是,學術研究與實踐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依筆者之見,一種以實踐為指向的君子文化公共闡釋可以概括為:闡釋者以君子文化形成過程中普遍的歷史前提為立足點,以大文化觀的範圍為闡釋對象,以公共理性為邊界約束,且是可公度的、辯證的有效闡釋。從中可看出君子文化公共闡釋的基本原則。

一是理性原則。無論任何闡釋都要以理性為根據和約束,這是闡釋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其科學性的保證,同時也是君子文化公共闡釋過程中的基石和指南。二是澄明性原則。君子文化公共闡釋的目的就是要實現「澄明」,對公眾難以理解和接受的文本加以轉化,以本土化的資源重新闡釋文本,建構一個可以共享的精神場域,滿足不同層次人們的需求。三是超越性原則。這主要是針對君子文化公共闡釋和個體闡釋而言的,只有不斷尋求超越與揚棄的個體闡釋,才能變為公共闡釋。四是建構性原則。君子文化公共闡釋的形成不僅是個體闡釋的升華過程,還是對個體闡釋的逐漸修正,其要義就是要在闡釋中找到最大公約數,並提升公共理性,在公眾中升華個人闡釋,構建公共理性。五是反思性原則。君子文化公共闡釋是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這一過程是不斷反思正己和汲取個體闡釋中的合理成分以形成新的公共闡釋的過程。君子文化公共闡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在交流與理解中反省過往。六是辯證性原則。人類歷史本身就處於辯證發展之中,由對世界進行闡釋而升華的公共闡釋自然也是辯證的闡釋,從辯證法出發可以看出君子文化也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在君子文化公共闡釋中要以辯證觀點為指導,這是保證其沿著正確軌道前進的機制之一。

君子文化公共闡釋的深入推進

君子文化不僅是一種理論,更大程度上是一種「行動哲學」,推進君子文化公共闡釋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從時空維度來講。一方面,君子文化是歷史演進的產物,從西周初年開始,君子文化逐漸積澱並成形,此後歷經數千年時間而不斷,最終形成了完整的文化體系,為全民族樹立了道德典範。公共闡釋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其歷史文化進行闡釋,分析與概括不同階段的特徵與內涵,探尋出一條更具普遍意義的公共闡釋之道。另一方面,雖然君子文化是一個整體,但其地域性同樣不容小覷,這就要公共闡釋理論轉向更大範圍,適用對象也要升級為更大的主體單元。換句話說,既做到對文化範圍內闡釋對象的資源整合,又注意闡釋理論在空間適應主體上的不斷拓寬。

其次,從理用關係來講。君子文化公共闡釋是公共闡釋理論的一種實踐應用,既要把握公共闡釋理論,也要注重君子文化理論體系的建構。就前者而言,公共闡釋是一種新理論,對它的研究尚不成熟,還需要學界從各方面對其進行綜合研究;就後者而言,君子文化作為一種古老厚重而又生機勃勃的文化形態,它的理論體系需要不斷完善及更新,在此二者之上的君子文化公共闡釋理論建設任重而道遠。君子文化公共闡釋的生成基礎、歷史邏輯、面對的挑戰、理論適應性以及實現機制等都是需要重新構建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著力解決好個體與公共、理性與感性、批判與建構的關係,重點是處理好其中存在的二元對立傾向。

最後,從推進君子文化公共闡釋主體角度來講,君子文化公共闡釋是一項系統而複雜的工程,需要多方參與,主要包括個體、學界、國家三者。君子文化內容豐富,每個人依據自身的價值觀,對其有自己的看法,都有權利進行闡釋。個體闡釋是公共闡釋的來源和基礎,對君子文化的個體闡釋,完成了闡釋的第一步,是值得肯定的。學界公共闡釋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承擔著君子文化公共闡釋學理建設與運用指導的重要職責,在個體闡釋與公共闡釋之間的轉化、公共闡釋的傳播、公共闡釋的運用、公共闡釋的評價、公共闡釋的完善等方面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國家是更高意義上的主體,其主要職責是為闡釋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開展正確的文化引領,制定科學合理的路線和政策,為公共闡釋的實現提供國家層面的保障。

對待傳統文化,馮友蘭提出了「照著講」和「接著講」兩種方法,「照著講」就是追本溯源,領悟文化真諦,照著文化本來面目,繼續傳承;「接著講」就是在揭示文化本真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需求,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以體現經世致用的文化傳統。君子文化與公共闡釋的結合就是「照著講」與「接著講」的有機融合。現階段的君子文化公共闡釋雖然只是一個開端和嘗試,僅具有一定的癥候學意義,但這既為君子文化的創造性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公共闡釋理論提供了實踐檢驗與反思的空間。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王啟濤:以精品回報時代 用明德引領風尚
劉家和談應對黑格爾的挑戰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