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王前:從認識論視角思考人文學科理論創新

王前:從認識論視角思考人文學科理論創新

人文學科通常指文學、歷史學、哲學、語言學、藝術學等以人的精神生活為中心展開的學科。人文學科既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嚴謹、確切,也不像工程技術學科那樣精細、實用,在研究方法的量化、規範化、實證化程度上遠不如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社會科學學科。不少理工科學者和社會科學學者對人文學科的研究方式感到不解,更容易對人文學科成果的創新程度產生誤解。這種狀況顯然不利於人文學科的發展。從認識論角度看待人文學科的理論創新,能夠展現解答這些問題的新思路。

認識論根據

人文學科的理論創新具有特殊性,需要有不同於其他學科的衡量標準,其原因在於人文學科具有特定的認知對象和認知途徑,呈現不同的發展模式,這是人文學科理論創新的認識論根據。

形象地說,人文學科的認知模式有如一張不斷生長的「知識之網」,它是圍繞著人的精神生活建構起來的,其核心範疇和知識結構總是對應於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特點和需求。人文學科的知識網路有著相對穩定的研究對象,但其對象的性質、相互關係和社會文化環境不斷變化,因而人文學科的知識網路在「量」和「質」兩方面都隨之不斷變化,其知識節點不斷豐富、知識結構日益複雜、知識網路逐漸延伸,整體上呈現一種生長態勢。傳統的思想文化資源處於知識網路的中心地帶,新知識、新結構、新體系以此為基礎衍生出來,原有的思想觀念與新的知識成果之間又發生各種新的聯繫,呈現新的意義和價值,同時開啟新的發展空間。人文學科的理論創新就體現在這個「知識之網」的變化上,看其是否具有背景不斷擴展、意義不斷深化、啟發性不斷增強的特點。

由於人文學科特有的認知模式,學者們的理論基礎或者說在知識網路中的出發點和研究方法不同,對各種社會現象的理解也不同,對同一理論問題的解答可能存在不同觀點、學派。這裡不存在一個絕對的,能夠看透一切社會關係並得出永恆標準答案的「參照系」。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人類社會現象和人的精神活動的研究,只要符合嚴格的學術標準,能夠揭示社會現象不同方面的性質和規律,都是有價值的,能夠起到相互補充的作用,使人們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入,這正是人文學科研究充滿生命力的體現。

衡量標準

衡量人文學科的理論創新,需要考察其理論成果的嚴謹性、清晰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創新程度,在這方面與其他學科的衡量標準是一致的。衡量人文學科的理論創新,還需要考慮其全局性、深刻性、融貫性、啟發性和解釋能力,這些要求反映了人文學科的特殊性。下面分別討論。

第一個指標是全局性。這裡的「全局性」不僅指「全面性」,還要強調考察認知對象與相關事物的所有關係,不僅考察在場的、顯性的、直接的關係,也要考察不在場的、隱蔽的、間接的關係,考察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條件和對周圍環境的整體影響。在這方面做得越充分,思路越開闊,其創新性越強,理論價值越大。換言之,要從思考的起點出發,儘可能還原認知對象在人類社會的複雜網路系統中的位置、本性、演變過程和發展趨勢。

第二個指標是深刻性。人文學科的理論研究要不斷揭示社會知識系統中的深層決定性因素,看到一般人往往忽視的東西,這需要很強的悟性和鍥而不捨的探索精神。在這方面越能抓住根本,其創新難度越大,理論影響也就越深遠。

第三個指標是融貫性,即人文學科的理論創新要融會貫通,不僅能夠融會不同學科、不同時代的思想資源,而且能夠對看似不相關的事件、人物、觀念做貫穿性的通透理解。融貫性的要求還能將看似相互衝突的學說和流派放在一個更大的理論框架中統一起來,這需要找到不同學說和流派的共同基礎,由此將不同學說和流派視為一個更大體系的不同側面或組成部分,這正是人文學科「知識之網」不斷生長的必然要求。顯然,融貫性越強,越能顯現知識系統的完整結構和整體特徵。

第四個指標是啟發性。人文學科的理論創新,除了解決當下的實際問題之外,還應該對以後解決類似問題和提高人們的思維能力具有啟發意義,引發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很多人文學科在研究對象、思路、方法上相互交叉、相互聯繫,可以相互借鑒和啟發。有些人文學科的思想成果的主要功能就在於從思維方式角度啟迪智慧,開拓思路。具有創新性的人文學科研究成果應該持續地啟發相關研究,展示更廣闊的研究空間。

第五個指標是解釋能力。人文學科的理論創新成果應該比以往成果有更強的解釋能力,能夠解釋更多的社會現象,將令人困惑的複雜社會問題解釋得更清楚,更有說服力。這就需要注重解釋證據的真實可靠、證據選取的客觀公正、解釋理由的合理充分。

以上這些衡量指標都有著嚴格、客觀、有章可循的要求,能夠超越人們的主觀印象和人文學科理論成果的某些表面特徵,對人文學科理論成果的水平、價值和創新程度做出全面、確切的評價。這樣來衡量人文學科的理論創新程度,將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的創新成果篩選出來,對人文學科的發展是非常關鍵的。

評價機制

對人文學科理論創新的評價,還需要有一套合理的評價機制,包括合理的評價體系、全面細緻的同行評議方式、長遠的動態考察過程。

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一方面,需要將人文學科理論創新的衡量指標進一步細化,與不同學科領域具體成果的特點相結合,揭示不同知識網路的創新形態、創新程度和演變趨勢;另一方面,需要有效避免在評價中採用不符合人文學科認知模式特點的衡量指標,這是人文學科理論創新評價中更為突出的現實問題。

人文學科理論成果創新程度的評價,還應該有全面細緻的同行評議機制。要準確衡量一項人文學科理論成果的全局性、深刻性、融貫性、啟發性和解釋能力,需要評審專家針對每項要求給出具體的評判意見和理由,不應流於籠統的判斷。人文學科的理論成果創新性越強,越有可能引起爭議。在這種情況下,對意見分歧很大的評審結果進行第三方再審,或者允許被評審者就評審意見做出申辯,是完全必要的。至於對跨學科理論成果創新程度的評審,問題更為複雜,這需要建立鼓勵跨學科、新學科成果湧現的評審機制,開展不同學科間的有效對話,增進學者間的相互理解。

最後,人文學科理論創新的評價要有長遠的動態考察過程。人文學科成果之間有著複雜的思想傳承關係,有些成果的價值和意義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全體現出來。人文學科理論成果發表後,應按照不同時段提出不同標準多次評價,實施動態跟蹤考察。有些專著和論文在經歷多年之後,仍然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更應該給予高度評價,以激勵更多傳世之作和經典文獻出現。

從認識論視角看待人文學科的理論創新,不僅有助於人文學科自身的發展,也有助於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深度融合,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從認識論視角看待人文學科的理論創新,會影響到高校、科研機構對學術成果的評審、對人才的評價和管理、對研究生的培養,這些方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

(作者系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陳鑫:全球治理赤字——現實形態及其治理邏輯
田鵬穎:思政課創新要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