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989,那一年他登基,但後來的歷史卻出乎所有人意料

1989,那一年他登基,但後來的歷史卻出乎所有人意料

智谷趨勢(ID:zgtrend)| 路口大爺、旺角黃局長

1989年,柏林牆倒塌的那一年,東西兩半球的命運軌道走到了十字路口。在這個時候,有三個男人登上了歷史舞台。

在華盛頓,65歲的老布希問鼎美國總統寶座。福山拋出「歷史終結論」,在他看來,歷史的發展已經到了尾聲,西方模式即將迎來最後的「勝利」。後來餡餅果然掉在老布希頭上,蘇聯在他的任期內宣告解體,長達半個世紀的兩極格局徹底終結。

在上海,一位63歲的揚州人進京扛起歷史進程。老大哥蘇聯每天都傳來不愉快的消息,改革開放沒有人提了。市場經濟體制只好蟄伏起來,等待時間的出口。

全球局勢波詭雲譎,唯獨東京是一片歌舞昇平。

這一年的1月7日, 56歲的明仁皇太子在東京即位,開始了他看得見盡頭的一生。

日本改年號為「平成」

1989,是為平成元年。

這三個男人將在未來數十年的時間裡,見證各自國家的命運交錯。

01

日本歷來有從中國古籍中選取年號的傳統。「平成」二字取自司馬遷《史記》中的「內平外成」和《尚書》中的「地平天成」,寓意美好和天地間和平。

那個時候,東京有著全世界最先進的高速鐵路新幹線,依靠這種四通八達的觸角,東京不斷擴大城市邊界,將整個日本經濟握在手裡。

那是全亞洲最風光的大都市。

在東京面前,上海不過是一個僵化的工廠,聞名全國的是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和上海牌羊毛衫。所謂冒險家樂園的神話,僅在外灘一帶石頭建築的斑駁中才能依稀透出往日崢嶸。

這座曾經的遠東第一大城市,住宅建設長期停滯,多少人一家三代,擠在一間破敗的閣屋裡,沒有獨立衛生間,沒有廚房,人均居住面積只有區區6平方米。

1989年的2月20日,《市場報》驚嘆上海剛剛試點的商品房,「每平方米最高價已達2300元,令人咋舌。」而彼時,東京的房價是每平方米25萬元人民幣。

儘管年輕人被高房價所壓,生育率從1975年的2.0降到了1989年的1.57。但這些憂慮剛冒出頭,就會被戰後經濟高速增長的狂熱所擊碎。

廣場協議簽訂之後,這個東亞島國全面吹響了「平成景氣」的號角。全民都被裹挾進時代的熱浪當中。

日本人用升值的日元爆買全球,索尼花34億美元買下哥倫比亞電影,三菱用14億美元買下洛克菲勒大廈,日本企業家們買下了加拿大的森林,澳洲的鐵礦,香港的豪宅……

樓市瘋狂,東京銀座5丁目鳩居堂,拍出了當年獲吉尼斯紀錄的全球最高地價,1平米1億1千萬円(約97萬美元);股市也瘋狂,平成元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日經指數飆升至歷史高點3萬8915點,股評家拍著胸脯保證來年「4萬點開頭,年末5萬點,三年後10萬點不是夢!」

明仁登基那一年,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寫了《日本可以說不》,鼓吹美國崩潰論,這本野心勃勃的「預言書」,就像十年前傅高義的驚世之作《日本第一》一樣,剛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轟動。

美國確實是在蕭條中掙扎。由於日貨橫掃全球,重擊美國製造業,大量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很多美國工人上街砸日本車、砸日本電器,以發泄心中不滿。

不過,美國精英堅信自己還是世界老大,誰也動不了其霸權地位。日本人則認為自己的時代到了,蘇聯塌陷後它將替補上位,與美國並肩治理世界。

沒有誰把當時的中國放在眼裡,這個最多與印度來個龍象之爭的龐然大物,當年最大的願景不過是每一家都能實現小康。

誰曾想,30年後,命運給兩個東亞國家開了一個莫大的玩笑。

02

1992年,為平成四年。這一年正值中日建交正常化20周年。

10月底,平成天皇受邀訪華,成了中日兩國交往史上日本天皇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到中國訪問。

1992年明仁天皇訪華登上長城

此次訪華並不容易,他一度受到國內保守勢力的重重阻撓,甚至有人將他批評為「謝罪天皇」。

「平成的不景氣」來得快速而迅猛,泡沫破碎,包括東京在內的六大都市房地產一瀉千里。中國的日子也不那麼好過,兩個國家都急於找到挽救當前困局的出路。

明仁訪華率先打破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孤立,成為了極具標誌性的事件。

那是日本國運沖高掉頭向下的一年,也是中國國運向上的一年。

在鄧大人力挽狂瀾之下,中國的改革開放一錘定音。那位從上海走出來的長者順勢而上,主持確定了市場經濟體制。上海設立浦東新區,一躍成為中國最具金融活力的地方。

市場的力量浩浩蕩蕩,民營經濟遍地開花。十年狂飆,中國終於順利加入了WTO,真正開啟了融入全球化的進程。

遙想改革開放之初,日本對中國多少有點還債的意思。每每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刻,日本的援手總是能夠及時出現。

在中國最需要打開眼界和思想的時候,是松下、日立、新日鐵最早投資中國,用資金、技術、人才在幫助中國更新。

對日本來說,中國一直是其最大的援助對象。

但是到了2010年,讓日本各界大吃一驚的事情出現了,中國GDP正式超越日本。在此之前,日本的暢銷書的題材一度全是「中國經濟beng潰論」,東京人很難接受這樣的現實。

這麼多年過去了,中國經濟不但沒崩潰,超越日本的速度反而更快了。

平成三十年,日本停止對華援助。

此時的日本,早已失去了挑戰美國的念頭,開始重新調整與北京的關係。

03

2016年,82歲的明仁在國家元首的位置上按部就班地工作了28年。這位追求和平的天皇最後任性了一次,他準備放棄終身制下「最高權力」的光環。

在8月8日這一天,他跳過內閣和安倍首相,通過NHK的直播屏幕,向國民表達了自己希望生前退位的意願。

「數年前我兩度接受外科手術,年齡增長讓我倍感體力低下,我因而開始思考,如果今後我難以履行以前那種重要職責,那麼我本人如何自處;同時也在思考,對於國家,對於國民,對於步我後塵的皇族,怎樣做才是最好。」

這一幕,是日本人口高齡化危機下的一個時代縮影。

這個國家已經暮氣沉沉,垂垂老矣。

日經中文網評論道,當提起明治能想到維新,說起大正就聯想到民主和浪漫,說起昭和則想到戰爭和戰後復興,而回顧平成時代的30年,似乎總帶著抹不掉的負面印象。

以4個漢字反映當年世相的問卷調查中,日本人選出最能象徵平成時代的三個作品:

1.「天威無法」,指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死亡人數15893人。

2.「震傷膨大」,指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死亡人數6434人。

3.「泡年萬削」,指1990年的泡沫經濟破裂。

平成時代的日本與戰爭無關,但是大泡沫的破滅、大地震的發生,都在一步步重創日本人心中的希望感。

這個國家已深陷衰退。首相的新三箭也好老三箭也好,再低的利率,再多的放水,都挽救不了幾近停滯的經濟。

日本富了也老了,很多東京人到了七八十歲,還要因為無力的社保體系而出來工作,端盤子,開的士。

上海的老齡化同樣很嚴重,中國早已步入了劉易斯拐點。但源於還有大量年輕人口的湧入,上海抓住最後的尾巴,保持住極大的活力。

過陣子,中國將出台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全力扶持上海這座全國經濟中心。後者將帶領長江邊上的城市群轉型升級,試圖用模型更新的方式擺脫未富先老的危機。

平成的30年,日本自我感覺失落就超過二十年。明仁天皇一路走下來,所見之景常常是國運停滯,經濟乏力。像今天日本新天皇的年號定為「令和」,這個年號已不再遵循舊例,而是從日本古籍中重找文化自信。

日本奮鬥了整整三十年,終於又掉落回世界第三的位置。而一衣帶水的中國,則以上海為代表強勢崛起於世界,似乎歷史遠沒有終結。

「平成30年,日本敗北」,這是「朝日新聞」筆下日本企業家在平成落幕前最後的哀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谷趨勢 的精彩文章:

上海第三機場傳聞被否,一座城市該配幾座機場
西部真追上了,北方卻掉隊了,南北差距比東西鴻溝更急

TAG:智谷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