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孟頫早年力作《陋室銘》

趙孟頫早年力作《陋室銘》

趙孟頫行書 《陋室銘》

卷,行楷書體,紙本

縱:49厘米、橫:131厘米

共19行,計86字,廣東省博物館藏。

陋 室 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趙孟頫行書《陋室銘》卷共19行,計86字。像是原由冊裝裱成卷。款署「子昂」,鈐「趙氏子昂」朱文方印、「松雪齋」朱文長方印。該卷錄書唐劉禹錫《陋室銘》全文。通篇字形扁方,結體方闊,間架疏朗,方整平正,用筆方圓並舉,以方筆居多,轉折處見稜見角。法度謹嚴,字勢寬博開張,氣度平和雍容,雄渾大氣。筆力厚重,筆畫豐肥,筆法堅實,穩重遒勁,意態古樸生拙。書寫時楷中兼有行意,在嚴整中增加了幾分靈動。王連起先生看後認為這是趙氏較早年的作品。

趙孟頫(1254-1322年),是中國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書畫大家。無論在創作還是對於後世的影響方面,均堪稱一個里程碑式的領軍人物。他是一個多產的書法家,並且長壽,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師承對象和創作理念。在書法史上,也許沒有誰比趙孟頫的書法更具有階段性特點,而且這種特點非常明顯,有著非常清晰的軌跡,這是和他的師承、藝術天賦、閱歷及其創作的不斷更新密切相關的。

關於他的書風的分期,廣為人知的莫過於明代宋濂在跋趙孟頫《浮山遠公傳》時所謂的「三段論」:「趙魏公之書凡三變,初臨思陵,中學鍾繇及羲、獻,晚乃學李北海」,其中「思陵」指宋高宗趙構。宋濂的這種論斷被後來的很多鑒藏家和評論家所認同。現以廣東省博物館所藏行書《陋室銘》為例,解讀其早年書風。

行書《陋室銘》卷本原為紙本掛軸,後來經蓑衣裱,改為縱49厘米、橫131厘米的手卷,作者署窮款「子昂」,鈐朱文方印「趙氏子昂」,引首鈐朱文長方印「松雪齋」。另有白文收藏印「竹隱王氏從龍子云章」。趙孟頫常用印中,有一方銅質的朱文方印「趙氏子昂」,即此卷中所鈐印。該印在趙孟頫三十三歲時有所缺損,因此成為判斷趙氏書畫創作時間的一個重要標誌。書畫鑒定家劉九庵認為此印在未損以前四周邊際乃是橫平豎直,該卷中此印尚與此一致,據此則該卷當為其早年所書。在趙孟頫傳世的署有年款的作品中,一些創作於三十歲左右的行書作品與此《陋室銘》捲風格較為接近,其間架結構、運筆及筆勢均多有相似之處。因此,雖然此卷並無紀年,從印章、署款和書風看,應該是趙氏三十歲左右的代表作品。

從書風看,該卷與宋高宗書法在筆道、結體上有很多繼承之處。在《陋室銘》中,不難看出,趙孟頫早年與古為徒,結字扁平,氣勢端秀,在宋高宗的基礎上融入己意,但這種「己意」是非常有限的,有些筆劃、結體還顯得有些稚嫩,以至於其藝術性與中晚年的作品相比要大打折扣。當然,在後來的臨習古人中,他博採多家,兼收並蓄,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從而走出古人的陰影,成為一代大家。從這件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他早年在藝術上的探索,從這點而論,其意義及其在趙氏藝術史上的地位,是非同尋常的。

~歡迎點贊留言分享~

LOVE.謝雲逸

雲逸書院有益分享

發現書法的美好

全國地級首個《商家一點通》小程序落戶台州

熱烈祝賀《臨海掌上論壇》低調上線!目前試運行階段,版主火熱招募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把《蘭亭序》單字放大10倍,暴露了一個秘密!
高手對臨《雁塔聖教序》:幫你還原看不清的筆畫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