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這四種父母活得最可悲,吃力卻不討好,典型中國式家庭的暗傷

這四種父母活得最可悲,吃力卻不討好,典型中國式家庭的暗傷

文 | 幸孕姐

中國偉大的教育學家老子曾說: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多麼美好的太平盛世。但當今社會的卻有一股邪風:幼傾其所養,壯未必可用,老難得善終,多麼現實而又諷刺。只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不孝不敬的果,總有不教不誨的因。

現實面前,有四種父母最可悲,吃力卻不討好——

本文配圖均源網路,圖文均無關

一、習慣性付出的父母

曾有教育專家指出,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傾盡所有的付出,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果實出了問題,多半是根也有問題。因此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中國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習慣性為孩子付出,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卻忘了孩子也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因此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怪圈:父母逐漸把付出當義務,孩子逐漸把索取當權利,這彷彿成為了一種「天性」。最後在這種「天性」的驅使下父母心甘情願被孩子「吸」干 ,然而到頭來才發現眼前的孩子已成為「吸血鬼」「白眼狼」。

二、溺愛式教養的父母

初為人父人母,「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成為了父母的真實寫照。然而往往溺愛的環境下教育出來的孩子難免會目中無人、目無尊長,極易形成任性、自私、為所欲為、天下唯我獨大的性格,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因此當今社會就多出來了這幾個名詞「媽寶男」「巨嬰」等。這一個個詞網路詞大火的背後,無不是一個個慘痛的現實累積而來。然而最可悲又可恨的是他們的父母,他們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孩子,然而卻讓孩子的人生從不屬於孩子,他們自己的人生也從未只屬於自己。

三、為孩子不離婚的父母

常常聽到有人這樣抱怨:「要不是為了孩子,我和他爸早離婚了。」其實這句話的背後已經是對這段婚姻滿滿的失望,因此也註定著這個婚姻以及這個家庭的悲劇。設想,兩個互不相愛的人甚至是相互厭惡的人整日抬頭不見低頭見,有時候為了「做戲做全套」而不得不在孩子面前「秀恩愛」,這需要多強大的心理素質、需要多精湛的演技。因此一旦一段婚姻是因為孩子而維持下去的時候,它就不再是一段婚姻,而是一場漫長的煎熬。

然而裝出來的「假甜蜜」孩子往往是會感知到的,這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二次傷害。因此,如果做了最後的努力依然無法挽救這段婚姻,請放手,請不要演戲,孩子只要知道你們是愛他/她的,就足夠,就算以後不再是一家人,但也保全了最後的一點顏面。

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很多父母自詡自己只是刀子嘴豆腐心,其實內心是很愛自己的孩子,只不過有時候不會好好說話或者表達方式有問題,總是和孩子的溝通不盡人意。一下從三個角度分析這個問題:

1、父母:我們對孩子真的是掏心掏肺,不就是說他們兩句了嗎怎麼就不樂意了。

2、孩子:長大以後,呃一定不要成為像我父母那樣的人,嘮叨又煩人。

3、旁觀者: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縱使心裡有再多的愛,話到嘴邊卻只有再多的恨,這種愛與恨在某種意義上基本成一個正相關。

綜上所述,如果你們在10年後甚至是20年後不想淪落為這種可悲的父母,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並自己做一個好榜樣。(J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母嬰參考 的精彩文章:

孕期第一次產檢要查什麼?準備什麼?注意什麼?產科醫生一次講透
為何姥姥帶大的娃,最後卻往往跟奶奶親?第三個原因姥姥要反思

TAG:母嬰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