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石鐘山是怎麼形成的?藉助科學還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石鐘山是怎麼形成的?藉助科學還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撰文/段玉佩

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如何用「同位素」去測量一塊岩石的年齡。但岩石一般都是歷經千百載才呈現於我們眼前,我們有沒有可能快速看到岩石的形成呢?

有了科學的力量,當然可以! 今天,知力君將帶各位小夥伴們一起來見證石鐘山的快速形成。

實驗材料

洗滌鹼(碳酸鈉)、熱水、廢舊毛巾、線繩、剪刀、勺子、小碟子、兩個相同的燒杯。

石鐘山是怎麼形成的?藉助科學還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實驗步驟

STEP1

將熱水倒入兩個燒杯,使水面距燒杯口2厘米,以避免在實驗過程中熱水濺出燙傷。

石鐘山是怎麼形成的?藉助科學還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STEP2

分別向兩個盛有熱水的燒杯中倒入同樣多的洗滌鹼(儘可能多地倒入),邊倒入邊攪拌,以保證所有倒入的洗滌鹼都能夠充分溶解。

石鐘山是怎麼形成的?藉助科學還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STEP3

將廢舊毛巾對角疊成一個三角形,沿著疊好的三角形長邊將毛巾緊緊地捲成一個卷。

石鐘山是怎麼形成的?藉助科學還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STEP4

用線繩將卷好的毛巾卷的兩頭和中間緊緊纏住,繫緊,再將多餘的長繩子剪掉。

石鐘山是怎麼形成的?藉助科學還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STEP5

將精心纏繞繫緊的毛巾卷的兩頭,分別放入兩個燒杯中,確保毛巾的每一段都能觸到燒

杯底。

石鐘山是怎麼形成的?藉助科學還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STEP6

讓毛巾的中段自然下垂,使整個毛巾卷形成一個英文字母M的形狀,M中部的低端,要和桌面保留有一定的距離,並且在下面,再放置一個小碟子,用來做「石鐘山」形成的底座。

石鐘山是怎麼形成的?藉助科學還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STEP7

把還未成形的石鐘山放在不容易被碰觸的地方,等上一周。一周之後,迷你石鐘山就出現了。

石鐘山是怎麼形成的?藉助科學還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如果你還恰巧會延時攝影,

那麼,你就可以記錄

這一周內石鐘山的生長情況啦!

那到底是什麼樣的科學力量

幫我們重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

科學原理

洗滌鹼在熱水中的溶解度比在常溫水中的溶解度更高,所以當熱水中溶解的那些在常溫水中溶解不了的過量洗滌鹼,會在熱水降溫的過程中,慢慢析出,形成碳酸鈉的晶體,就像白白的石質物質一樣。

在這個降溫的過程中,同時還在進行著一種叫作「毛細現象」(Cappilary Action)的作用過程。我們常常見到的參天大樹,它的樹根的根毛結構,就是依賴毛細作用將大量的水吸入根莖,為大樹提供水分的。毛巾中的纖維,彼此交錯,形成了根毛一般的結構,從而將溶解了大量洗滌鹼的混合溶液從燒杯中吸向毛巾的中央—「英文字母M」的中間。不斷匯聚的溶液慢慢降溫,溶解不了的鹼面(碳酸鈉晶體)在小碟子上,在毛巾上就塑造成了石鐘山。

實際上,我們的實驗原理

和真的石鐘山形成的原理是一致的,

只不過,大自然中很難有

我們實驗操作中的極端情況出現,

所以真正的地質變遷的時間,總是很漫長。

當然,你可以帶著科學家的精神,

繼續升級這個實驗。

試一試不同溫度的水,

形成石鐘山的速度會有什麼變化?

看一看加入不同量的洗滌鹼,

石鐘山又會有什麼變化?

快動手來做一做吧!

石鐘山是怎麼形成的?藉助科學還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的精彩文章:

營員眼中的科學營 | 暢遊科學之海,圓夢中山大學!
海苔壽司餡里添塑料袋還能吃嗎?願鯨魚胃裡「80斤塑料」事件不再重演

TAG: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