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解密清東陵:大明風水的一塊遺憾之地

解密清東陵:大明風水的一塊遺憾之地

在傳統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這從中國帝王陵寑以「孝」取名現象中就可以看出。最有名的孝陵,當數大明王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的南京孝陵了。有意思的是,奪了朱家江山的滿族朝廷,其入關定都北京後的第一任皇帝、世祖福臨的陵寑,也叫孝陵,滿文叫法是「孝順阿蒙安」。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孝」,緣於皇后馬氏的謚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福臨的「孝」是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三月初一日確下的,取自福臨的「以孝治天下」,從概念上來說完全不是一回事。

解密清東陵:大明風水的一塊遺憾之地

圖:清孝陵

但明清兩座帝王陵都取名「孝」,並非偶然,有某種天賜機緣在內。清朝與明朝在陵寑規制上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甚至連龍脈也有關聯。如,清東陵那塊風水寶地就是朱姓帝王家未能來得及用,而留下來的。如果不是大明王朝兩度錯過,就不會有滿清人的份,民間戲稱這是朱姓「兩讓」清東陵風水寶地。

清東陵位於今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以西的昌瑞山下,營建前後持續了240多年,佔地面積多達 113萬平方米,比故宮還要大10萬平方米。營建的第一座皇陵,就是順冶皇帝福臨的孝陵。此外還有康熙皇帝玄燁、乾隆皇帝弘曆、咸豐皇帝奕詝、同治皇帝載淳等四位,以及慈禧等14名皇后和百餘名妃嬪葬於此,共有大大小小15座陵園,陵墓約有217座。

這塊風水定地,明時叫丰台嶺,也有說是鳳台嶺,只是到了清朝才易名昌瑞山。這裡曾是明朝抵禦北方外族侵略的前線,當年山上築有邊防工事。駐薊州的鎮遠將軍戚繼光曾在此戍邊,燕王朱棣也曾多次到過這裡視察。通過「靖難之變」,朱棣從侄子朱允炆手裡奪得了皇位,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稱帝是在南京,但他心儀北京。

朱棣比他老子朱元璋還迷信,特別信奉風水,在丰台嶺視察時,朱棣就對此處動了情。在皇后死後,朱棣並沒有打算在南京周圍尋探風水寶地,而是派人到北京周邊抓緊找龍穴,遵化的馬蘭峪就是堪輿師考察過的地方之一。但考慮到邊防、安全因素,朱棣最後欽定地理形勢更佳,風水既妙且貴的天壽山作為遷都北京後大明王朝的萬年吉壤,即現在位於昌平縣境內的十三陵所在區域——大明王朝在朱棣的手裡第一次錯過了遵化昌瑞山,民間稱這是「一讓」。

但,大明王朝還有機會。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病死,其弟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皇帝。朱由檢成了新皇帝後,尋得一處可以保江山平安、社稷永恆的風水寶地,是最先要考慮的大事之一。按常理,朱由檢是不用煩此神的,老祖宗朱棣已定下了天壽山。但到朱由檢當皇帝時,大明王朝已歷二百多年,在北京死去的皇帝已有13位,其中葬在天壽山的是12位。以朱棣的長陵為首,諸明陵布列四周。加上大大小小的嬪妃、功臣陵,天壽山已葬滿了。用朱由檢的話來說,已無佳穴,需要開闢一處新的帝王陵區。

但朱由檢這個皇帝當的很辛苦,其時大明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真的是內憂外患。朱由檢當時的國防策略,一度與後來的國民黨一號人物蔣介石頗相似,「攘外必先安內」,對李自成的剿滅行動一刻也沒有放鬆過。但朱由檢心裡也知道,關外的滿人才是一條惡龍。所以,朱由檢親自到邊關巡視。在一次巡視中,朱由檢看中了丰台嶺,竟與朱棣的想法不謀而合,初定自己的歸宿地於此。應該說,朱由檢的眼光是很長遠的,也很獨到,從傳統的堪輿術來看,此處的風水之妙就不用說了。但,人算不如天算,由於連年戰事,中原突變,邊關吃緊。到1644年三月,京都竟讓李自成的起義軍給攻破了,朱由檢被逼煤山上吊。自然歸葬丰台嶺之夢也破滅了——大明王朝再次錯過了遵化昌瑞山,民間稱這是「二讓」。

歷史往往就是這樣的令人感嘆。朱姓帝王家兩次未能用上遵化昌瑞山,滿清王朝奪了江山,又得了塊風水寶地,撿得了天大的便宜。自皇太極1636年改國號為「清」,至1911年宣統退位,清共傳十一帝(努爾哈赤在「清」之前),在這塊風水寶地上,愛新覺羅家族的天子運承延了276年。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1368年在應天稱帝,至1644年末帝朱由檢煤山殉國,歷277年。大清王朝比大明王朝只少坐了一年江山,這種現象很有趣。民間有傳講,這是天意,遵化天瑞山的社稷壽限定數是這麼多,276年;如果大明王朝早點把此處風水寶地佔了,就可再繼三百年。但當時,朱姓皇帝只顧挖大清的祖墳(見前文《朱元璋子孫乾的挖大清龍脈秘聞》),新辟寶地的步伐慢了半拍。276與277,這「1」之差,僅是一種歷史巧合,但留下的歷史之謎還是相當有魅力的。

大清王朝到底是如何得到昌瑞山這塊風水寶地的?正史上的記載是清世祖福臨自選。

解密清東陵:大明風水的一塊遺憾之地

圖:龍椅上的清世祖福臨

清帝王陵本已擇選在東北,並在那埋葬了三位帝王,已營建成永陵、福陵、昭陵三座帝王陵,俗稱「關外三陵」。在遷都關內,入主北京後,很顯然後世帝王不可能再歸葬東北,不論從祭祀考慮,還是依保護的角度,都是不方便的。但北京周邊的風水寶地多被歷代王侯佔用,朱姓明朝的皇家陵寑用地在昌平天壽山就不用說了,滿人的祖宗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帝王則卜葬九龍山。所以說,想得到一塊理想的真龍佳穴並非易事。

傳說,有一次福臨帶著王公大臣去遵化馬蘭峪一帶狩獵,看到此處青山蔥榮,生機無限,王氣十足,龍脈清晰。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卧,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福臨一下子感動了,希望死後能葬在這裡。當即,他摘下手是的白玉扳子,往前投擲下去。陪臣找到後,就在扳子跌落處做下記號,此處即為福臨地宮所在,後來置放棺槨的寶床正位之處。

嘉慶年間的禮親王昭槤所著的《嘯亭雜錄》記錄了福臨擇佳穴的事情,證實了上面的傳聞:「章皇帝(福臨)校獵遵化,至今孝陵處,停轡四顧,日:『此山王氣非常,可以為朕壽宮。』因自取佩X(「韋」旁「枼」)擲之,諭侍臣日:『X落處定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後有善青烏者,視邱驚日:『雖命我輩足遍海內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所以奠我國家萬年之業也。」後來的《清史稿》採信了這一說法,稱「至是陵成,皆驚為吉壤。」

解密清東陵:大明風水的一塊遺憾之地

圖:清世祖福臨「休閑」畫像

但後世對此記載是有異議的,認為是堪輿師的傑作。具體說來,可能是欽天監的功勞。當時,曾參與「關外三陵」營建的杜如預、楊宏量等多人,再次參與了清東陵的卜選。但後來的清帝都迴避此事,甚至多次強調,這塊風水寶地,就是祖宗福臨親自發現的。

乾隆皇帝在東陵隆福寺碑文中稱,「夫此山陵乃我世祖行狩于田,親臨所相度也……若非前代陵寢委之將作,聽之堪輿者比。」乾隆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三月,乾隆帝謁孝陵時詩興頓起:「追遠欽神烈,匪遙展默思。每因羈庶政,又覺隔多時。松柏守宮闕,星辰侍禮儀。鼎湖親卜吉,昌瑞萬年基。」詩中很明確地說明,孝陵所在是福臨「親卜」。

建於康熙七年(1668年)正月的孝陵功德碑碑文稱,「世祖章皇帝……聖壽二十有四,在位十八年,葬孝陵。陵預定於昌瑞山。」此碑文是康熙親自撰寫的,「陵預定於昌瑞山」,是最權威的官方的說法。

欲蓋彌彰。事實上,清孝陵的陵址卜選,及後來清東陵的形成,確實並非這麼簡單。不只風水先生參與了,還是中國帝王家風水寶地中第一塊,也是唯一塊由洋人參與卜選的陵寑。這個洋人就是時任欽天監的湯若望。

解密清東陵:大明風水的一塊遺憾之地

圖:清世祖問佛圖

福臨1644年從皇太極手裡承繼了皇位,時只有6歲,是大清王朝的第一位小皇帝,還是一位信奉佛教的帝王。1661年,只有24歲,正處青壯年福臨突然病死(民間傳說出家當和尚,又說在廈門被鄭成功的大炮炸死)了。火燒眉毛,尋找一塊風水寶地,就成了當務之急,頭等大事。掌欽天監事的湯若望理所當然要肩負此任。之前曾參與「關外三陵」卜選的杜如預、楊宏量,全部都投入了清孝陵陵址尋找和陵寑的營建服務之中。

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至1666年),德國科隆人,1611年加入耶穌會,1618年被派往中國傳教,時為明朝。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由禮部尚書徐光啟疏薦,湯若望供職於欽天監,譯著曆書,推步天文,並協助徐光啟編修完成了《崇禎曆書》。明亡清興,湯若望再事新主,因淵博的學識獲得順治皇帝和攝政王多爾袞的信任,又被委以重任,其編著的《新法》成為大清憲歷。

解密清東陵:大明風水的一塊遺憾之地

圖:湯若望畫像

按說,洋人不迷信風水,堪輿是中國的傳統。但湯望既然掌欽天監事,就得謀其政,就要入鄉隨俗,不只要會天文,也得懂地理,知風水。欽天監在明清兩朝掌管觀測天文氣象、編製曆書的中央機構,天文、定曆數、占候、推步,包括為帝王家尋找風水寶地,紅白事的吉日擇定,都是欽天監的「業務範圍」。欽天監在過去是很神秘的,加上其深奧無比,外人覺得玄乎玄乎的。當時,清孝陵尋找風水寶地一事,外人知曉不多,直到一起堪輿事件的發生,其中的秘密才為外界所聞。

福臨具體死亡時間是順治十八年(18661年)正月初七日,當天夜裡「世祖崩於養心殿」,後來棺槨停放於乾清宮。清孝陵破土是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九月,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六月前,包括地宮在地下部分建築已營造完畢。當年六月初六,福臨和皇后棺槨發往地宮。之後,地面建築繼續進行。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三月十六日,江南徽州府新安衛官生楊光先叩閽(官吏、百姓到朝廷訴冤之意),稱湯若望的《新法》有重大缺陷。又指湯若望別有用心,在擇選和碩榮親王安葬日期誤用「洪範五行」,山向、年月俱犯忌殺。由於曆法深微,五行玄妙,雖經朝議,但不少人並不懂,所以「難以分辨足非」。最後,以湯若望只將《新曆》推算到200年,而大清王朝上萬年江山,擬將湯若望凌遲處死,「天佑皇上,歷祚無疆,而湯若望止進二百年歷,俱大不合。」同時,刻漏科杜如預、五品挈壺正楊宏量等多人,也都因此犯了死罪。

但後來湯若湯倖免一死,被朝廷釋放了。《清聖祖實錄》記載,「湯若望系掌印之官,於選擇事情不加詳慎,輒爾准行,本當依擬處死,但念專司天文,選擇非其所習,且效力多年,又復衰老,著免死。杜如預、楊宏量本當依擬處死,但念永陵、福陵、昭陵、孝陵風水皆伊等看定,曾經效力,亦著免死。」從這段文字上,露出了清孝陵堪輿上的天機。後來知道,這是楊光先的誣告陷害,是宮廷鬥爭的結果。

「選擇非其所習」,言下之意湯若望不是正宗的風水先生。

雖然湯若望被免一死,但已過70高齡的湯若哪能經得起這場牢獄之災,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七月十五病死了。一個洋人,在傳統的封建禮教盛行時代,能當了明清兩朝的欽天監,還參與了福監吉壤的卜選、葬期推算,也算是一件奇蹟了。而當時他是怎麼參與的,外界仍知道不多,成了一個謎團。不過,洋風水先生參與中國帝王陵寑的選址,這應該是中國風水史上的一樁佳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