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人確定了自己的目的,一直勇往直前,沒有不成功的

南懷瑾老師:人確定了自己的目的,一直勇往直前,沒有不成功的

南懷瑾老師:人確定了自己的目的,一直勇往直前,沒有不成功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人確定了自己的目的,一直勇往直前,沒有不成功的

本文摘錄自 《莊子諵嘩》

【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佛學講修止修觀,而莊子、孔子早傳了止觀了。孔子說,光悟了道沒有工夫不行,還要修止修觀。他說「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水流動的時候,沒有辦法當做鏡子用,等水不流澄清了,可以做鏡子用,反照我們自己的面孔。

聖人教主們,都是善於拿水來比喻,老子說上善若水;孔子也讚歎水,「逝者如斯夫」;莊子這裡,又用水作比喻;釋迦牟尼佛也曾拿海水來比喻;乃至唯識學講的,「一切種子如瀑流」,也是用水比喻。所以關於這個水的比喻,要深入去體會。人的心理狀況,永遠像一股流水一樣,心中的波浪,永遠不能停止,所以就永遠不能悟道,永遠不能得道。

莊子借孔子的嘴講出來,「人莫鑒於流水」,流水不能做鏡,你心中像流水一樣的雜念妄想不能靜止,就永遠不能見道;「而鑒於止水」,必須要把心波的識浪停止,靜止,才可以明心見性。他說,「唯止能止眾止」,唯有真達到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夠停止一切的動相。如果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樣澄清,就永遠沒有智慧,永遠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遠沒有辦法自己作主,永遠沒有辦法了脫生死。所以我們修道要了生死,要打坐要修道,要死的時候,一笑就走了!再來生的時候也要有把握。禪宗很多祖師以及明朝好幾個儒家都做到了。明朝羅近溪也是如此,已經說再見,坐在椅子上走了,學生們跪下來一哭,老師啊你多留一下;好嘛,好嘛,你們好討厭,我多留一下嘛!又活了一日,然後說算了,不幹了,重新又走了。就是這個本事,止定這個工夫。

這一篇首先提出來,王駘是個殘廢的人,但是跟他學的門生弟子之多,超過了孔子,以這個故事開始。所以有人懷疑而問孔子,這個人何以有這樣大的成就!孔子就說,他已經是了了生死的人,然後以出世的成就,入世處理世間法。前面的重點講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講到這個止,以及修止觀的重要。我們由這一點能理解到,不但道家、佛家,凡是講修養首先都提出來一個「止」,儒家更是注重。譬如我們所讀《大學》,裡頭「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首先提到這個止。止就是心念專一、止於一,這個是最大的修養工夫。

我們人的思想紊亂、痛苦、煩惱,就是因為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一個內在的基本修養,然後外在的行為也要做到止。所謂止,人生認定一個目標,一個途徑,止於某一點,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不是散亂,不是隨便,不是做一件什麼事業,而是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要做一個了不起有道德的人,就是向道德的目標方向走;如果要做一個壞人,他認為這樣做才對,這是止於壞。要做一個止於善的人,比做一個止於壞的人更難了;道理就是說,以善的行為,使惡的行為不會發生作用,而專註於至善;這個在曾子所著的《大學》里討論得很多了。現在莊子也引用孔子的話,提出來止。前面我們講了大要,現在再講止的原理和修養。

【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

植物是土地上長的,這一切的草木,唯有松樹柏樹,所謂「溫不增華,寒不改葉」。夏天熱的時候,沒有特別青;到了冬天冷的時候,也沒有凋零,它永遠都是常青的。這個道理說明什麼呢?止。松柏之性永遠常新不變,人生的境界,自己也要找一個常道;要做個善人,做個好人,用哪一種善法,就向哪一條路上去做;也就是佛家所講的,必須先要有個定力。所以它引松柏說明,「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無論冬天夏天,它溫不增華,寒不改葉,永遠常青。

【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

由植物再講到人,古代所謂受命於天地,植物礦物等,很多都受命於天,或受命於地,唯有人,是受命於天地之正氣。「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莊子這裡沒有提到堯,也沒有提到禹,堯舜禹這三代的聖人,他只提到舜,這個裡頭就是一個問題了。堯的聖德固然很了不起,但是堯個人的身世沒有大舜那麼堅苦;大舜出身環境的痛苦,家庭不完美,父母都不好,兄弟也不好,在這個不好的家庭環境裡頭,他始終能夠止定,認定人生走一條正路;最後能夠君臨天下,能夠率天地以正。所以莊子特別提出舜來說,他認為人就是要以舜做榜樣。

「幸能正生,以正眾生」,重點就在這一句話,從上面一路下來到這裡,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一個人,唯能夠自正,才能夠正眾生。「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就是說,一個人自己能夠正,才能夠正人;也就是儒家所講的己立立人;佛家嘛,自度度他;所以儒釋道三家,路線都是一樣的。

那麼,人如何能做一個正人君子呢?必須先要止,心境才能夠定,見解也定;就是見地見解要正。用現在的話來講,觀念要確定,要不變,不受環境的影響,一個觀念勇往直前。現在,他就提出一個理由。

【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

「保始」就是開始的起心動念,開始的動機,也就是所謂人生觀的開始,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之徵」是後果,一個人要有始有終,就是孔子講過的,「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我們有時候慷慨答應一件事,說一句話很容易,不能過了幾天,把自己原先講那句話的動機就忘了。所以孔子說,一個人經過長久的時間,不忘平生之言,講的話一定做到,有始有終,能做到的話,就是了不起的人了。我們平常讀到這一句,不覺得重要,如果人生的經驗多了,就曉得「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這句話,是非常難辦到的。

譬如交朋友,或男女由愛情結成夫妻,過不了多久,都會發生問題,絕對不是最初相愛的那個樣子,這就是久而忘記了平生之言。開始的時候可以為你死呀為你活呀,什麼都做得到,最後為你半死半活都做不到。人就是會忘記平生之言,所以我們一個人講一句話,不要輕易說話,更不要輕易發一個動機;因為「保始之徵」很難,也就是有始有終很難。

「不懼之實」,在人生的途徑上,無所恐懼,勇往直前。一個人什麼都不怕,不怕死不怕鬼,都容易;但是很怕人生。生活的逼人,環境的壓力,久了以後,你對於社會對生命,會產生一種恐懼,人會自然到這個地步;幾乎沒有一個人對人生的路途不產生恐懼的。古人的詩講,「世事茫茫難自量」,人都有這個感覺,前途如何,後途如何,不知道,所以人生就有很多的恐懼。

我們要做到人生「不懼之實」,就是要實際做到不懼。「保始之徵,不懼之實」,這兩句話很重要,要想求好的結果,就要注意有好的開始,這就是保始之徵。一個人確定了道德的途徑,要不懼一切,不怕,無恐怖,這就是不懼之實;不管受什麼挫折,都還是直正地走這一條路。下面他用勇士做比喻。

「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在戰場上作戰的時候,一個大勇士,發奮前沖,千軍萬馬在所不顧,一人一馬就衝進去,所謂「雄入於九軍」,這在中外軍事歷史上非常之多。那麼這些人為了什麼?「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為了成功,為了勝利,當時一股勇氣,生死都不顧。最後呢?如兵法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他成功了,成名了,這是慷慨、專心、視死如歸的一股勇氣。

一個人在千軍萬馬的戰場上,忘掉了生死去拚命,博得成功而成名,那還算容易。但是,在人生的途程上,零割細刮地慢慢走,有時真受不了,會有恐懼之感。在這個時候能夠不恐懼、不憂愁、不煩惱,有始有終,就是了不起的人。

這一節說明怎麼樣修止,怎麼樣得天地之正,就是《大學》講的,所謂正心、誠意。怎麼樣得正?必須要有勇氣,有決心,面對人生,面對自己確定的目的,一直地向前去,這樣的人,沒有不成功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養生文化:看下你的身體問題,該找哪條經絡 ?
汝不見鐘鼓乎?本無心念,而隨扣隨應,以其內本空故也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