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不圍繞恆星公轉的流浪行星也可以有生命,科學家何來此說?

不圍繞恆星公轉的流浪行星也可以有生命,科學家何來此說?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尋找系外生命都有一個重要的參考,那就是溫度適宜。

根據地球的環境,像我們這樣的生物至少需要0攝氏度左右的溫度範圍,才可以讓生命正常活動。因此,在外太空,如果想要孕育生命,系外行星也必須有類似的溫度才可以。

行星是不能自發進行核聚變的,因此需要圍繞恆星公轉,接受恆星釋放的能量,才能給自己提升溫度。而且,它還要和宿主恆星保持足夠近的距離才行,否則接受的熱量不夠多,也是無法形成宜居環境的。

就比如太陽系的木星,和太陽的平均距離是大約5.2個天文單位,也就是7.8億公里。而且,木星本身釋放的能量是從太陽處接受能量的2倍以上。儘管如此,木星表面的溫度也只有-168攝氏度,是一個冰封的世界。

因此,在尋找超級地球的時候,科學家都會尋找距離宿主恆星比較近的行星作為候選對象,再詳細觀察。

不過,也有科學家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提出了新穎的想法:想要孕育生命,不一定要距離宿主恆星那麼近。甚至,即使是沒有宿主恆星的流浪行星,也可能孕育生命。

流浪行星這個詞,現在已經不新鮮了,就像所謂的流浪地球一樣,流浪行星沒有宿主恆星,在宇宙中孤獨地前進著。

這樣的行星,表面溫度是非常低的。根據科學家的探測,目前宇宙的平均溫度僅比絕對零度高了3攝氏度左右。而流浪行星有沒有宿主恆星給提供熱量,可能也要接近絕對零度了。

那麼,為何科學家會認為這樣的行星可能孕育生命呢?

原來,這些科學家的根據,不是來自於流浪行星的表面,而是其內部。

行星不能通過核聚變產生熱量不假,但是不代表沒有其他的熱源。在行星的內部,有各種各樣的化學元素,其中不乏有放射性元素。這些元素在衰變的過程中,會釋放出熱量。這些熱量,就足以給行星的內部加熱。

這樣一來,即使這顆行星的表面可能還是涼的,但在其地表以下,就會有溫度較高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水就可以以液態的形式存在,從而提供了孕育晟敏的可能。

而同時,如果這顆行星恰好有自己的大氣層,那就更幸運了。因為,大氣層的存在,可以讓這顆行星很好地保存住自己的溫度,不容易散失到宇宙中去。

看起來,這樣的加熱方式有點可憐巴巴,提供不了太多的熱量。科學家指出,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芝加哥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多利安-阿布伯特和埃里克-斯維澤曾做過這方面的計算,其結果非常驚人:僅僅依靠放射性元素的衰變,一顆流浪行星可以為生命提供合適的生存場所長達數十億年!

法國波爾多天體物理學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肖恩-雷蒙德指出,如果流浪行星的大氣層含有濃密的氫,將會很好地鎖住表面的熱量,甚至可以使其表面溫度超過冰點。

這樣一來,宇宙中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數量將會大幅提升,看起來,我們在宇宙中或許真的並不孤單。

同時,這對於我們來說,又增加了新的挑戰。

流浪行星本身幾乎不發光,在宇宙中非常黯淡。現在我們發現的系外行星,也基本上都是依靠它們對宿主恆星的影響來發現,而不是直接發現行星本身。因此,沒有宿主恆星的行星,極難發現和觀測。

看起來,儘管我們尋找外星生命的可能性一再「提升」,但距離找到它們,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求知之者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重新選擇人類移居目標星球,卻排除了火星和月球
弦理論與多元宇宙的矛盾,兩大宇宙難題或將只有一個是正確的

TAG:科學求知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