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葯膳】脾虛肝鬱、食積不化、濕毒內蘊?試試這個健脾疏肝祛濕湯!
飲食
04-02
健脾疏肝去濕湯
文/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基礎理論分會首屆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2015版》中藥材及飲片臨床標準修訂專家組成員、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 藍森麟教授
食材:
火炭母、布渣葉各15克,雞矢藤、生麥芽、茯苓各30克,紅棗3枚,生薑3片,白鯽魚2條(約750克)。
做法:
先將白鯽魚宰殺,去除魚鱗、鰓及內臟,洗凈,用慢火煎至兩面金黃色(煎時灑點白酒);紅棗劈開,去核。然後,連同洗凈的其他食材一齊置於砂鍋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白酒少許,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熬1.5小時,精鹽調味,即可。
功用:
本湯食材中,火炭母性味辛苦涼,善於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布渣葉性味酸淡平,長於清熱利濕、健胃消滯;雞矢藤性味甘酸平,功善祛風除濕、消食化積、解毒消腫、活血止痛;生麥芽性味甘平,功能健脾和胃、疏肝行氣;茯苓性味甘淡平,功擅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搭配性味甘平,功能健脾和胃、利水消腫、通利血脈的白鯽魚;佐姜、棗以調和脾胃。
諸物合用,有良好的健脾疏肝、消食化積、去濕解毒、活血舒筋等作用,適宜於嶺南潮濕春季一般人群服食。也可用於脾虛肝鬱,食積不化,濕毒內蘊所致諸症的輔助治療。
覺得不錯,請點好看↓↓↓


※【本草驛站】健脾祛濕之茯苓
※「食療葯膳」用佛手、蘿蔔、馬蹄、金針菜煲出的湯鮮美可口,能健脾去濕、舒肝理氣、開胃消食、化痰止咳,是春季調補佳饌!
TAG: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