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本文由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今天,我們來學著製作一台200年歷史的桌面發動機,讓它成為你的作業伴侶。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關鍵概念

斯特林發動機

材料和操作

一個玻璃針管(塑料試管的摩擦比較大,效果可能會打折)

玻璃試管一個

能塞住試管的塞子

幾枚彈珠

一段軟管(直徑和針管針口差不多)

鋼絲

蠟燭

做法很簡單:

1 把彈珠放到試管里,用塞子塞好。

2 用一段中空的軟管連接針管和試管的塞子。

3 把針筒打氣的那端固定在桌面上。

注意:軟管連接處要密封,漏氣的話發動機就動不起來了。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用起來是這樣的——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如果你家有不用的CD,還可以和這個小朋友一樣,把針筒連在CD上面,也能轉得飛快——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如果你是高端玩家,可以做得更加專業一點——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原理

我們剛剛做好的,是一個斯特林發動機(Stirling Engine),也叫熱空氣引擎。

斯特林發動機是英國人 Robert Stirling 在1816年發明的,是一種活塞式熱機。斯特林發動機和蒸汽機一樣,一般被歸為外燃機。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Robert Stirling

@wikipedia

斯特林發動機的主要原理嘛,就是把氣體這種可以壓縮的介質保存在氣缸(我們實驗里的試管)里,通過加熱讓氣體膨脹,再冷卻收縮的過程做功。

在我們的彈珠斯特林發動機里,加熱試管的屁股時,氣體膨脹,順著吸管來到了針筒里,多餘的空氣推動針筒變高,拉動試管。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試管移動後,帶動彈珠滑到試管頭部,試管的屁股離熱源更遠了,於是空氣冷卻,針管又變短了,試管又轉回去,讓彈珠滑到試管屁股的部位。

就這樣反覆循環。

第一台斯特林發動機用處是把採石場的水泵干。在20世紀初,許多手工業者和小作坊就用斯特林發動機來充當通風設備、冷卻設備、縫紉機什麼的引擎。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西班牙太陽能測試平台(Plataforma Solar de Almeria)的拋物面鏡上的方塊裝置就是一個斯特林發動機

@wikipedia

但是隨著汽油、柴油還有電動發動機的發展,斯特林發動機逐漸退出江湖,目前只有比較有限的軍事應用。

瑞典的南曼蘭級潛艇(S?dermanland-class)、新加坡的射手級(Archer-class)、日本的蒼龍級潛艇用的就是斯特林發動機,因為斯特林發動機的一大優點就是運行的時候噪音小。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日本的蒼龍級潛艇

@wikipedia

對了,有人製造了杯蓋版的斯特林發動機,只要水溫夠高,它就會開始愉快地做活塞運動,真是個超級硬核的禮物呢——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親愛的小夥伴們,

你有沒有嘗試「斯特林發動機

想讓更多小夥伴看到你的作品

可以把你拍到的照片發給我們哦~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你也可以把孩子的小名

一起發過來展示在我們推送中。

我們將每月抽一次獎,

送一期電子版《環球科學》

讀者投稿

小敏小朋友製作的減壓手鐲:

減壓數學手鐲,小朋友玩了根本把持不住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不過癮,請戳

從前有個學生熬夜遲到了,錯把困擾數學家的難題當作業做了出來

秒算任意一天是星期幾的人是怎麼做到的?方法居然這麼簡單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激萌的桌面彈珠發動機,一直玩一直爽 | 科學DIY

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轉載請聯繫 kids@huanqiukexue.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圖片非特別註明均來自網路。

為保護原創,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

https://shimo.im/docs/OOfOY9CDgZYhzaO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把科學帶回家 的精彩文章:

身邊智障越來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更多
號外!我大概找到了全網獨家的...大白兔奶糖流水線!

TAG:把科學帶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