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魯迅最諷刺的一段話,僅64個字,卻一針見血說中人性的醜陋之處

魯迅最諷刺的一段話,僅64個字,卻一針見血說中人性的醜陋之處

魯迅是我國現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存在對於中國人民的啟蒙開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主科學的觀點在他的筆下是最好的素材,他的批判和諷刺,一針見血,特別是對於中國人民劣根性的描述,冷峻又客觀。

《狂人日記》是他的第一本白話小說,在現當代文學史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以第一人稱敘述的狂人的心理,寫出了狂人與這個庸俗世界的格格不入,其中對社會的批判更是堪稱經典。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來,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魯迅 《狂人日記》

這是《狂人日記》中間的一段名語錄,沒有明確的年代,卻是對歷史的準確描摹和尖銳諷刺。歷史的車輪是不斷向前的,昨天之於今天是歷史,今天之於明天也會是歷史。所以歷史常有,「吃人」的歷史也常有。

魯迅那個時代的知識青年,深受儒家傳統道德倫理的浸潤,他們深知這樣的「仁義道德」裡面,是怎樣的血腥和殺戮堆砌起來的太平。封建社會的改朝換代也更改不了封建制度對於人性的戕害,正如張養浩的那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國時期的中原大地四分五裂,天下英雄爭強好勝,勝者為王敗者寇的背後就是「人吃人」實質,曹氏的勝利又為司馬氏所蠶食,不論是百姓、城池還是權位,不是你吞併我就是我吞併你。歷史重演時常發生,一針見血地指出來正是魯迅的偉大之處。

封建統治者總是以「仁義道德」來約束民眾,這種精神上的愚民政策讓他們屢試不爽,臣民的安分守己才是統治者最大的願望。這種「仁義道德」的面具一戴就是幾千年,所以中國大地盛產唯唯諾諾的附和之輩,而激進者寥寥無幾,這種精神的麻痹使得國民的劣根性深種於心,最可怕的是人們深受其害卻不自知。

「吃人」的社會多是道貌岸然之輩,善於用「仁義道德」偽裝自己,掩飾太平。魯迅的進步在於看出這些風平浪靜內里的波瀾,以及長期以來習以為然的不合理性。這些都是難得的進步,一代文人知識分子只能以文字喚醒國人,而無法採取毀滅性的行為,民主向來是相對的,科學和進步也是。

如今的社會雖已高度發達,但「吃人」現象常有,什麼毒奶粉、毒外賣盒,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意味著有一群人正在為了利益而「吃人」。魯迅先生的這64個字組成的一段話對人性的揭露可謂一針見血,讓人痛徹心扉。只希望隨著社會的發展,著「仁義道德」一直在,而「吃人」則再也不會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解文化 的精彩文章:

俗語:「一生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這話有何含義?
讓馬未都想起來後悔不已的一件文物,曾經6萬塊沒買,現在值1億

TAG:趣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