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非文字表達,社會科學該怎麼說?

非文字表達,社會科學該怎麼說?

作為一種寫作類型,社會科學寫作當然離不開文字,自然關涉著文字的表達。文字之外的表達,不在於「無言」,而在於:既與文字表達形式類似,又能構成展現社會科學研究的其他表達形式比如口頭、圖表、照片乃至視頻等。

原文 :《社會科學的非文字表達》

作者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講師 李華

圖片 |網路

口頭:一定意義上的「自言自語」

口頭表達依據的是文字,即口語話的文字,或者說,經過口頭表達出來的書面文字。社會科學研究藉助口頭表達,是指在期刊論文發表和著作出版之外,於課堂、研討會等形式上,對社會科學研究者成果的展現及與之伴隨的交流。

通過課堂、研討會等形式,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口頭表達被更加凸顯出來。口頭表達不是書面研究成果向著口語化的簡單延伸,而是書面研究成果在效果與豐富度上的提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書面表達,是單向度的,是單向度的寫作與閱讀的關係。在期刊論文、著作之外,藉助課堂、研討會等形式的口頭表達,推動了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分享與互動。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傳播,不只是文字與文字、問題與問題、理論與理論的對話,更是人與人在對話,是思考的人與思考的人在對話。

社會科學研究需要一定意義上的「自言自語」,即社會科學研究者需要從既有研究回到自身,從自身出發對既有研究進一步探索,只有這樣,社會科學研究才會不斷發展。不過,社會科學研究不能陷入「自說自話」的困境,即社會科學研究者不能忽略對既有研究成果的回應以及對現實的關照,否則,社會科學研究的意義以及社會科學研究者自身的價值,便無從談起。

圖表:反思「用數據說話」

圖表在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表達中所展現的作用並不鮮見。文字抽象,圖表直觀,社會科學研究對圖表的需要,體現出社會科學研究對直觀的需要,對清晰表達和更好傳播的需要。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圖表的表達能夠替代理論的思考。當在社會學科研究成果中,圖表開始過度盛行,甚至演變為「無圖表無真相」時,這所體現的,不是圖表的表達活力對文字敘述不足的彌補,而可能是社會科學理論思考的弱化傾向——「用數據說話」的呼籲,不是呼籲數據自己去言說,而是呼籲研究者借數據實現在思考上的推進。當在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中,文字只是去服務數據,當數據被製成圖表,當圖表又主導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展示時,這種被奉為社會科學研究的科學化、實證化傾向,是值得反思乃至質疑的。

如果社會科學研究沒有理論的思考,如果將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研究」狹隘地與「現實研究」對立起來,那麼,以圖表為體現和代表的社會科學研究科學化、實證化傾向,也會失去真正的根基和前景。當然,以圖表為體現和代表的社會科學研究科學化、實證化傾向,也是對既有社會科學研究在理論研究失去應有活力後的警示與突破。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理論研究」與「現實研究」的二分乃至對立,或許不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推進與深化,而是相反。

照片:回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本質

如果一張照片能夠呈現和論述問題,卻無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得到應有的說明,甚至被社會科學研究中蕪雜、玄奧的理論所迴避,那麼,一組照片與一篇論文、一部著作孰輕孰重?那麼,一個有著理論準備、又對周遭極其敏感的拍攝者與局限在書齋里的社會科學研究者的區別何在?只是職業的不同,只是一個手按相機快門、一個手捧電腦鍵盤的不同么?

社會科學研究有相應的傳統和規範,漸漸職業化,進而區別於其他職業,比如攝影師職業。不過,回到社會科學研究的本質,從社會科學由來之處出發,其與嚴肅的、影響深遠的並且承擔著現實社會功能的攝影術是共源的,是殊途同歸的。社會科學研究當然不同於攝影術,社會科學研究者當然也不同於攝影師,但是,攝影術所體現的那種對現實的敏感與關照,攝影師可能構成對世界的影響與推動,是社會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者本就具有的和本該具有的。社會科學研究,即常謂之的「學術」,不是要去與攝影術以及其他之術對抗,而是在面對哪怕一張簡單的照片時,明晰社會科學之所處,堅定社會科學研究的探索努力。

視頻:如何有效推動社會科學研究

視頻是流動的照片。從既有社會科學研究的分享、互動和傳播來看,口頭、圖表和照片都可發揮相應的作用,除此之外,視頻似乎很難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呈現,否則,社會科學研究者就該是紀錄片導演了。

從現有技術手段來看,以行文、文獻為基本特徵,以期刊、著作為基本展現載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如何介入視頻要素,尚存在一定困難。不過,當帶有屏幕的移動終端,比如手機和電腦,可以成為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展現載體時,那麼,視頻要素也可以與口頭、圖表和照片一起,構成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有效推動。

不能說當下的時代是一個視覺時代,但視覺的力量在當下時代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無論對視覺要素,還是對口頭、圖表、照片,抑或是對文字表達的思考,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對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乃至社會科學研究本身的意義與可能性作更多的思考。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50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生態之詩:所有身體的共舞!
國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何時被滿足?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