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達標的優質教育,是這樣的!

達標的優質教育,是這樣的!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這一重大戰略任務,並明確提出「完善教育質量標準體系,制定覆蓋全學段、體現世界先進水平、符合不同層次類型教育特點的教育質量標準,明確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要求」,還強調要建立中小學學科學業質量標準、體制健康標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中小學課程標準,建立以師資配備、生均撥款、教學設施設備等資源要素為核心的標準體系和辦學條件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構建教育質量評估監測機制和建立全過程、全方位人才培養質量反饋監控體系。要使中國教育真正成為「中國特色、世界先進」的優質教育,優質標準起著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而一種科學、合理且富有特色的優質教育標準的研製便顯得至關重要。這需要在很好地總結提煉以往現代化評價指標的基礎上,融入新時代要求和現代化精神來加以深究和凝練。

原文 :《以標準引領中國教育現代化發展》

作者 |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 楊小微

圖片 |網路

聚焦關鍵特徵、凝練核心標準。質量標準和評價指標貴在「少而精」,如能綜合前期各地區推進和系統監測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有效經驗,凝練出簡略、敏感、覆蓋力強的重點標準,這樣既聚焦特色,還能降低地方和單位「迎評」的工作量。這些關鍵指標往往並不追求量化而側重於性質的刻畫,意在充分揭示現代化內涵,不重複常態督導評價的常規指標,從而構建出一種基於大數據常態化監測的、以考察關鍵指標為重點的選擇性評價機制。

關注內涵發展、重視柔性標準。許多監測指標指向容易量化的辦學條件和技術裝備,如市級財政統籌和轉移支付的水平、校舍建設達標學校的比例與中小學校園網連通率等,卻少有能反映師生的現代化素養和品質的指標,教育領導與管理、教學過程互動狀態、師生關係等指標基本沒有。這樣的指標設置會導致地方上重硬體投入而輕內涵發展,從而使資金投向發生偏差。當然,反映內涵發展的指標基本上屬於定性指標(或稱柔性指標),柔性指標具有價值取向上的引領性,儘管技術開發上難度較大,但仍然值得一試。

尊重地方創造性、加大標準彈性。加大指標彈性,充分體現地方性和自主性。鑒於以往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缺乏個性和自主空間,可以考慮在優質標準的設置上加大個性、地方性和彈性。優質教育的標準及其檢測方案中既需要有一些體現共性的「必測項目」,也可以設置一些體現地方教育特色和個性的「自選項目」,根據不同地方的實際,大致確定一個規定標準與自選標準之間的比例。近十多年來,我國一些省市自治區研製和實施了多個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地方版本。在這些版本中,有的重點關注職業教育,有的對安全、減負和擇校問題高度重視,有的關切0-3歲兒童早期教育指導,有的突出中外教育融通或國際理解教育,還有的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分外看重,這些都已經顯露出省級教育現代化評價的個性化特質。在筆者接觸到的一些地市級教育現代化評價方案中,也有不少地方化的特色指標讓人眼前一亮。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進一步研製中國式優質教育質量標準的寶貴資源和重要參考。

在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學校是承載著育人重任的關鍵單位,如能在課程標準、學科標準、教育管理標準、辦學條件標準等單項或分類標準之外,增設以學校為單位的「學校現代化標準」,無疑有助於調動校長和教師積極投身學校現代化建設的熱情,並在「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發展理念的引領之下,紮根本土、融通中外,將優質教育辦出中國特色和世界水平。

一個現代化的學校,要追求什麼樣的價值?答案一般是科學的、民主的、法治的、開放的、公平的,而且是可持續發展的。但是,如何將科學、民主、法治、開放、公平和可持續發展這些較為抽象的價值觀念,轉化為一種可觀察、可測量、可比較、可分析的「尺度」呢?這需要一種有技術含量的轉換。近些年來,我們與長三角和中西部一些地區及學校合作,提煉出一個包含有5個「E」的優質學校標準的概念框架,即:賦權 (Empower), 公平(Equality), 效能 (Efficiency), 生態 (Ecology),4個「E」匯聚為一個大的「E」,即Excellent School——優質學校。賦權指的是學校內部治理中的分權、放權、監權及問責,公平包含了學校內部尤其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平等對待和差別對待,效能不僅指學校的育人成效,也指個人的效能感,生態包括校內關係氛圍的融洽及學校與家庭、社會的和諧共生。

以「賦權、公平、效能、優質和生態」為基本內涵的概念框架,還應與不同區域和學校的特色優勢結合起來,同時進行可觀測的操作化處理,從而形成內涵清晰、結構合理、包容性強的現代化學校標準及其指標體系。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教育現代化理論的引領和滋養,需要綜采國際國內成功的優質教育學校標準及其指標體系,還需要將凝練出來的標準放回到各個地方推進學校教育現代化的生動實踐過程中,並加以驗證、改進和完善。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重大招標課題「我國教育2030年發展目標及推進戰略研究」(VGA170001)階段性成果]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50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王戰:解碼江南文化
國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何時被滿足?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