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美國千方百計重返月球,為的是96個「薛定諤的垃圾袋」?

美國千方百計重返月球,為的是96個「薛定諤的垃圾袋」?

「5年之內,要不惜一切手段,讓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

2024年登月,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最新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其他航天業精英傳達的指令。除此之外,美國還計劃未來在月球表面建立一個永久性基地,從而幫助美國宇航員前往火星及宇宙其他地方。

不過,除了新的基地,NASA返回月球還有一個小目的:尋找96包垃圾。這是50年前阿波羅11號登月時所留下的,而這些當時被遺棄的廢物,很有可能在太空孕育生命

等一下,這好像不是熟悉的劇情

眾所周知,「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腳印,它們仍在月球表面原封不動地保存著。此外,宇航員們還留下了「更大的腳印」:裝有排泄物的垃圾袋。沒錯,勇敢的宇航員在前往月球的路上解決了個人生理需求,並把尿布留在了月球。

在阿姆斯特朗傳回地球的第一張照片中,除了月球表面,還能看到一個白色袋子。人們並不確定這個袋子是否裝了尿布,但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歷史部門(NASA Histor Office)的資料,月球上肯定有裝滿排泄物的垃圾袋。

在飛往月球的路上,那時的宇航員們依靠一個用膠帶貼在臀部的排泄袋來解決需求,而在月球上,宇航員則需要穿戴「最大吸收力服裝」,或者更簡單直白地說,尿布。

排泄袋。

最大吸收力服裝上有多個吸收層。

1972年,阿波羅16號的宇航員查理·杜克(Charlie Duke)在月球上度過了71個小時。而經過電話確認,當時他們真的把排泄物留在了月球。他們「把收集在罐子里的尿液和幾包垃圾留在那裡」,因為他們覺得太陽輻射會有凈化作用。杜克表示:「如果真的有東西還能存活,我才覺得吃驚呢。

而且,據佛羅里達大學太空科學家安德魯·舒爾格(Andrew Schuerger)發布的文章,登月飛船對重量非常苛刻,必須選擇最有用的東西帶回地球,垃圾就不值得為其冒險了。

垃圾袋在月球上的分布地點。

「有味道」的垃圾袋

反而成最重要的月球研究對象?

不過,隨著美國登月計劃重啟,這些垃圾袋成了科學家們期待的「重要物品」。人類排泄物中50%的質量是由細菌組成的,包括腸道中的上千種微生物,自成一個生態系統。也就是說,隨著阿波羅11號飛船降落月球,人類也將這些地球上的微生物帶到了毫無生命痕迹、環境極其惡劣的月球。

便便的組成成分。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如此極端的環境,微生物能有多堅挺?如果它們能夠存活,那是否意味著它們也能挺過星際旅行在火星上播種生命

這些問題聽起來有點傻,但卻有著重要意義。它不僅標示著生命能承受的極端環境的極限,還透露了人類在外太空存活甚至繁衍的可能性。這些理由足夠科學家為了幾袋排泄物重回月球了——沒有人知道這包垃圾變成了什麼樣子。

垃圾袋在月球上的環境。

不過,舒爾格和他的同事近期模擬並分析了月球遺留物品上微生物存活的比率,雖然垃圾袋內的微生物比裸露在外的遺落零部件上的微生物受到了更好的保護,其存活的可能性仍然非常低。

月球沒有磁場來偏轉最強大且最具破壞性的宇宙輻射,更沒臭氧層來吸收太陽的紫外線。由於沒有大氣層,月球日夜溫差波動很大,白天可達100攝氏度,夜間可降至零下173攝氏度。

那萬一微生物活下來了呢?

並非沒有可能。在地球上,人類所到過的任何地方都有微生物:靠近海底火山的深海底部,格陵蘭冰川下1.6千米深的冰層……阿波羅16號曾嘗試把9種微生物樣本暴露在外太空中,其中不少也倖存了。

「我們從未給生物圈劃定界限,每個地方都有生命。」地外智慧生物搜尋學院(SETI)的生物學教授瑪格麗特·瑞斯(Margaret Race)表示,「如果垃圾袋保存完好且仍有水分,微生物就有可能存活。」

阿波羅16號的微生物實驗裝置。

不過,即便它們全部陣亡,也依然有研究價值。「我們會研究它們生存了多久,是否產生進化以及是否有復活的可能。」如果微生物在月球能夠存活一段時間,那麼在擁有大氣層和冰凍層的火星上,它們的生存會更輕鬆。

隨著新登月計劃展開,人們必須思考是否保護阿波羅登月留下的痕迹,當然也包括那些裝著排泄物的垃圾袋——任何100米內的行動都會破壞它。

人們不太可能拿著排泄物去火星上做實驗了。其實早在1967年,即阿波羅11號登月兩年前,聯合國就簽署了「外層空間條約」,規定成員國「應避免對太空和天體造成有害污染」。

目前,科學家們仍在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痕迹,如果地球微生物污染了火星,我們怎麼才能知道所發現的生命跡象是「火星原產」還是「地球出產」

而VOX的作者則大開腦洞:也許,地球上的生物根本就不是起源於地球呢?它可能是其他星球的微生物落在地球後的結果?假設月球被撞毀,帶有人類微生物的垃圾袋掉落在其他星球,說不定一不小心又開創了新生命呢。

圖片來源:VOX、NASA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圖集:安靜雕塑與人互動,上演幽默瞬間
歐美大咖和年幼的自己同框,這波回憶殺點開讓人不勝感慨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