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獵捕》:被這部拍「動物世界」的紀錄片看哭

《獵捕》:被這部拍「動物世界」的紀錄片看哭

在這之前,看過的豆瓣評分最高的影視作品是9.7分的國產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講的是關於嘉靖年間的權謀政治鬥爭,最近電影最TOP的發條張策劃「劇TOP」欄目講的第一部影視劇就是它。

當時看完後,還寫了篇文章《我為什麼不願意做公務員?》,因為借著劇情說了幾點對自己不願意當公務員的理由,在知乎上發表後,莫名的有了3萬多的閱讀量。雖說不乏對文章以及本人進行「譏諷」的讀者,但好在總體上贊的比貶的多,這也正是我堅持寫的動力。

當然,對於我當時因為一些讀者在評論里「過分解讀」而選擇回懟的方式,後來想想是很不對的,畢竟我只是希望他們看到我的想法,增加一個思考的維度,而非堅持自己正確。

回過頭來說一下剛剛看完的這部在豆瓣上達到9.8分的作品《獵捕》,這是我第一次因為看「動物世界」淚濕眼眶。

我或許是個在生活中不懂得表露情感的人,若非用眼過度疲勞而導致的生理原因,「流淚」這件事於我而言的確是太罕見,所以因為感動表現出來的也只是「淚濕眼眶」。

《獵捕》總共7集,近7個小時,前6集都是介紹來自世界上各個生態中的動物界頂級獵手,像北極熊、跳蛛、行軍蟻、非洲野狗、獵豹、老虎、獅子、角雕、藍鯨等等。

從南非的荒原到亞馬遜熱帶雨林,從乾涸的沙漠到深海,不同生態環境下的獵手面對不同的環境,都用著最原始的方式——靠上億年進化出來的獵捕能力捕捉獵物——艱難生存。

藍鯨為了吃到成群的魚蝦,需要遨遊上千公里;蜘蛛為了在河道間捕獲獵物,需要織出橫跨25米的蜘蛛網;獵豹為了捕獲羚羊,需要潛伏20次才能享用一頓大餐;北極熊為了在冰塊融化的夏天能填飽肚子,需要爬到300米高的懸崖掏鳥蛋和抓幼鳥;角雕為了能鍛鍊出強壯的爪子,需要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一邊成長一邊學習捕獵,學不會則很可能被父母狠心殺死......

對於紀錄片的攝影品質方面,BBC在自然類紀錄片歷來以其令人稱奇的拍攝手法所拍出的精美鏡頭,和絕妙的配樂著稱。而《獵捕》,由《行星地球》團隊和因為電影《地心引力》斬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大獎的史蒂文·普萊斯傾力打造,可以說是同類別紀錄片的巔峰之作。

通過看每集紀錄片末尾的拍攝花絮,拍攝團隊通過給動物安裝追蹤器進行多角度航拍和特寫,才抓拍到各種讓人感到震撼的動物捕獵瞬間。

海浪間飛魚展翅時的絕美,高空中角雕展翅時的霸氣;荒原上獵豹全速追逐時的精彩,非洲野狗千里奔襲時的震撼;大海里七八種捕獵者共同圍捕沙丁魚時的壯闊,藍鯨捕食時巨口張開下的驚悚;叢林里跳蛛獵殺同類時的智慧,行軍蟻「全軍出擊」後的無往不勝;冰原上北極熊潛水偷襲海豹時的扣人心弦,大猩猩分不到獵物時的氣急敗壞......

無論是小如豌豆般的動物的小細節,還是大如藍鯨捕食時的大場面,甚至還能通過特寫鏡頭,自然界中偉大的獵手們展現出來的為生命而戰的力與美,那每一次肌肉的收放和骨骼的伸展都盡收眼底,無一不讓人人屏息動容。

當然,為了拍到這些珍貴鏡頭,無論是航拍組、地面工作組還是水下攝製組,工作人員在付出極大的耐心同時都需要做出很多創新。車載攝影、象載攝影、偽裝攝影以及航空陸地同步攝影,工作人員之間的密切配合才讓這些讓人拍案稱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眼前。

而且多動物捕獵的鏡頭雖然在紀錄片中只佔據很少的篇幅,背後的工作人員卻要耗時幾個月甚至一兩年。但是通過看拍攝花絮,他們都因為自己從事這份工作而收穫快樂和榮譽,這是《獵捕》獲得高評價背後的現實意義。

我對於攝影方面的知識實在有限,所以下面更多的想說一下《獵捕》帶給我的其它方面的感受。

《獵捕》的最後一集里再次講到了非洲野狗——下面圖中正在圍獵野牛的它們。

南非尚比亞地區有著當前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唯一適合非洲野狗的荒原。然而因為人口數量的快速增加,600萬平方英里的尚比亞荒原里,非洲野狗卻僅剩6000隻。一方面是人類數量的增加導致他們的捕獵範圍縮小而難以生存繁衍,一方面因為人類為了捕獲羚羊所設的陷阱讓它們跟著遭受傷害。

野生動物保護人員和生物學家解決不了人類繼續增長的難題,但為了減少人類對非洲野狗的傷害,只好通過政府劃定保護區域以及指派安保人員來保護它們,但面對這麼大面積的尚比亞,這種方法好比秦始皇建長城,並不能避免世界上最厲害的捕獵者——人類——的入侵。

其中一個工作人員說:「大概我們工作中最重要的方面,是確保那些最有責任保護非洲野狗和野生動物的人來保護它們,只能是尚比亞人。」

因此他們最終選擇了最耗費心力的方法——定期通過越野車載著當地的兒童駛入荒原,向他們介紹非洲野狗現狀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藉此減少下一代人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這或許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有所效果,但長期來看,「教育」是最有用的方式。

當我看到車上的小女孩說「動物很重要,因為它們是發展我們國家尚比亞的一種資源」時,我眼眶濕了。因為我看到他們理解了資源的重要性,懂得了不再像父輩那樣去隨意浪費資源。

我小的時候經常聽爺爺講,他年輕的時候我們家後山上是成片的森林,那時候還能經常看到一些狼之類的動物在附近抓兔子。但大躍進之後,樹幾乎全部被砍伐,狼和好多動物也就絕跡了。

那時候還小,便問爺爺狼會不會攻擊人,他說如果小孩單獨出去遇到餓狼的話,很可能被攻擊,但大部分情況下它們都會主動避開人類。

毫無疑問,尚比亞的小女孩說到「動物是國家的資源」,這未免讓很多人認為國家需要發展的時候就應該運用這些資源,因為國家發展是「前提」。但是,不懂得正確運用資源以達到最高效而肆意虐殺和肆意砍伐,這只是當初「超英趕美鍊鋼鐵」般的浪費。

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環保背後對於正確運用資源的長遠考慮,而非偏執地以環保為主或者以追求發展為主。

我小的時候曾在種莊稼的地里抓到過兩次小野兔,那時候覺得好玩,就把它抓到家裡去餵養,一次被貓吃了,一次莫名其妙地死了。肆意砍伐雖是錯誤,但愛心泛濫也非好事。

看《獵捕》的過程中,因為這些動物生存的艱難而時常讓我想到貓和狗。通過對比,貓和狗無疑是地球上最「幸福」的動物,豬、牛尚且需要提供肉和奶,人類尚需為了自身的生存以及養家糊口而努力工作,貓狗卻只需要背靠人類這座大山隨意繁衍就能活到老死。

雖然我不是很清楚現在貓和狗的具體數量,但簡單的從生活中來看,它們的整體數量一定很龐大,但同時它們卻是動物界中活得最輕鬆的。

看完《獵捕》,對於那些致力於收養流浪貓和流浪狗的貓奴和狗奴,或許我要改變看法了。

獵豹是種沒有固定捕食區域的「獨行俠」,而且因為近親交配不利於繁衍,它們往往需要奔襲千里尋找配偶,這給為了避免獵豹數量持續減少的工作人員和生物學家造成了一個很大的難題。

為了避免它們和快速增長的人類起衝突,不得不給獵豹圈定區域,然後定期將快成年的獵豹人工遷移到其它的保護區,主動給獵豹當「紅娘」。然而有些保護區因為距離太遠以及獵豹對封閉籠子的恐懼感,導致1/5的獵豹死於運輸過程中,但即使是這樣,獵豹的整體增長率也高於之前,整體數量從10年的20000隻增加到了25000隻。

只是,這個工作不得不長期進行著,成年的獵豹越多,人工遷移的工作也就越繁瑣。但為了讓生態鏈維持平衡,讓生物種類繼續呈現多樣化,以及讓人類未來的子孫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冷冰冰的骨架或者化石,他們不得不這麼做。

看到這裡時我也一直在想:假如人類的數量繼續增長,那麼為了保證獵豹的存活率,運載獵豹實行配偶的這個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得持續下去。對於長期在野外奔波著重複做這個工作的工作人員,不僅無比枯燥,而且還面臨著一定的生命危險,從人類的角度出發,其收益是不是太低呢?

那這些人不是也成了「聖母」或者「聖父」了?

後來我突然想到,《獵捕》里講到角雕因為樹木減少而擴大了捕食範圍時講過:自然(動物)擁有自愈能力,而人類擁有改變能力。而獵豹,卻沒有足夠自愈的空間!

那麼,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在沒有面臨許多科幻大片中的毀滅性災難下)在於維持生物的多樣性,而曾經打破多樣性的是尋求改變的人類,如今要維持多樣性也只能是具備改變能力的人類去改變。

只是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以前我們都追求改變國家,改變世界,現在則是改變每一個自己,改變為了「自己」的壯大而不計後果般動用身邊的任何資源的自己。

其實縮小到生活來看,這是多麼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呢?那個曾經因為父母會無條件愛自己而肆意揮霍父愛母愛的你,怕苦怕累而不做家務也不圖上進的你,如今是否正因為獨自面臨生活而備受煎熬?

所以,我因為尚比亞的弟弟妹妹們意識到了要改變自己而濕了眼眶。

即使,這只是一個層面的改變!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爾東飛影評 的精彩文章:

TAG:爾東飛影評 |